第1313章 双面
推荐阅读:网游之近战法师、妄与她、最强之军火商人、绝色、上门女婿、乔梁叶心仪全文、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乡村传奇、都市风云、灵飞经、
一时之间,两只马都有些无言。
良久之后,司马徽才叹息了一声,说道:“王莽之时,始更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幸有光武中兴,又爱经书,未及下车,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漏缀逸,方有五经博士,传授各家经纬,范、陈、郑、杜、卫、桓等,继踔而集,是何等之文盛啊……”
司马徽微微仰着头,似乎在想象着当年的情形,过了片刻之后才缓缓的说道:“昔时,易有施、孟、梁丘、京氏,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毛、齐、鲁、韩,礼有大小戴、庆氏,春秋有严、颜等,诸位大儒,洋洋一堂,坐灵台而望云雾,启辟雍而讲经学,诸懦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園桥门而观听者,以亿万计之……济济乎,洋洋乎!何等之荣耀啊……”
“而今……”司马徽转头看向了司马懿,“存之几何?”
司马懿默然。
“且不言诗……”司马徽将《诗经》先排出在外,因为《诗经》这个万一,在汉代这些学习经文的人眼中,就像是启蒙书卷一般,尤其是毛氏诗,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乡野里面认得几个字的都能说上几句,因此基本上来说谁都知道《诗经》,不懂《诗经》的就是等同于文盲一般。
“……世家之中,以书论之,唯有杨氏;以易论之,唯有荀氏;若以礼论,以马氏所长,传于卢郑二人,今卢公寂,便仅余郑氏;若以春秋论,唯蔡公之全,今传于斐氏……其余各家,亦习经书,或无传承,或不名者,何也?”司马徽闭上眼,声音越发的低沉,“一则家族变故,二则所授非人,三则无书传承……且问二郎,司马氏可有一条占优?今河内之学,诗书礼易,尽归郑氏,长此以往,司马氏又何以立足?汝天资聪慧,历来沉稳,怎么今日……”(本章说注)
司马懿低着头,半响之后方说道:“……侄儿……错了。”司马懿也不太清楚为何在察觉了征西将军斐潜那有些失望的眼神之后,心中莫名的怒气从何而来。或许是在家中被称赞习惯了,结果见了面觉得被冷落了落差较大?又或是因为叔父比父亲更好说话,所以原本被压抑的性格就暴露了一些出来?
郑玄不仅在礼经上擅长,甚至还涉足尚书、春秋、易经等等,而且还古文今文融汇一处,自成一派,被称之为郑学。严格讲起来么,郑玄虽然师从于古文经学的大儒马融,却走得偏向于今文经学的路子,导致马融在郑玄学完准备离开的时候,隐隐察觉有些不对,便派人去准备将郑玄抓回去,结果没抓到……
今文经学原本就是各家大儒自己阐述、解释经文大义,以书面或是口授的形式,传授经书的一种方式。而当下郑玄所做的事情,其实也宛如先年的那些今文经学的大儒一样,在给各种古文经学做注释,虽然去掉了一些今文经学什么谶纬的东西,也一方面也让这些古老深奥隐晦难懂的文字可以更容易被人所理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去他个人的思维和观念,或是他个人对于某些经文的解释和注解,这在司马徽眼中,基本上就和古文经学的叛逆者没有什么两样了。
你郑玄可以说这一段经文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大意是什么什么,没有错,但是不能不讲为什么要这么理解,是根据什么来理解的,结果这样一省略,就导致很多人以为经文就是应该按照郑玄所说的那样来理解,这不就是和当年口述经文的那些误人子弟的今文经学大儒一样了么?
司马徽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但是汉代人比较务实,就像是后世那句话,你行你上啊,不行别BB,司马徽要抢过郑玄的话语权,却发现自家手中什么硬货都没有。
大多数人其实都知道,郑玄的学问未必全数都是对的,可问题是在郑玄这个地方方便啊,有易经的问题,可以问,有礼学的问题,同样也可以求教,尚书的,春秋的,都可以询问,而不用像之前那样,要辗转各个郡县,然后找各个不同的世家,这样两相一比较之下,自然更多的人愿意汇集到了郑玄的名下。
而这些人汇集而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大多数的潜在官吏,都师出郑氏!
汉代经学,就是官职的隐形阶梯。
造成这样的局面,肯定不是汉武帝愿意看到的,所以光武帝就干脆连太庙都给改了,摆明车马你那一边的,我是这一边的,虽然都是大汉水,但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
光武帝在朝,但凡是磋商民生政务的国家大事的时候,都会和臣子就经学上进行积极且热烈的探讨,从太阳升起会一直议论到夕阳西下,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就会相互辩难,如果有谁经义不通,便当场直接“夺其席以益通者”。
当时有个姓戴的,位任侍中,每次朝会的时候都站着,死活不坐,光武也是觉得奇怪,便询问为何,然后这个戴侍中说自己“经不如众臣,而不敢居于众臣之上”,雒阳便有民间歌谣称“解经不穷戴侍中”,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之下,那个臣子会在经学上懈怠?
到了当下,世家之中经学已经是成为一个隐形的标杆,而在这些世家当中,学而优则仕最为成功的,便是弘农杨氏。弘农杨氏,世传尚书,杨震杨秉杨赐杨彪一连串下来,少传家学,登上高堂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杨氏就成为了所有士族世家的一个标杆。
很显然,郑氏就准备走这样的道路,只需要一两代积累,甚至郑玄强势一些的话,等到袁氏大势将成的时候依附上去,也就自然飞黄腾达了。而同样治礼经的司马家,却已经被郑玄逼得无路可走了。
司马徽摇摇头,也不再说什么。
“叔父……”司马懿迟疑着说道,“侄儿曾闻叔父于征西未起之时,赠名号以壮其势……多少也应有些情分在才是……”
司马徽点头说道:“所谓情分,唯有人情,方有情分,若无人情,何来情分?征西既言过两三日,便过两三日就是……切不可乱了分寸,亦不可肆意妄为!”
司马懿垂下脑袋:“侄儿明白……”
………………………………
斐潜离开了学宫,便返回了平阳城。
斐潜并非方案司马徽,只不过觉得司马徽从一开始似乎就有些把众人当成棋子一样在安排……
凤雏。
卧龙。
还有隐鲲。
正面上理解么,当然都不错,但是反过来呢?若是凤雏一辈子不长毛,不就是一只脱毛鸡么?
“水镜先生居于学宫,是友若你安排的吧?”斐潜坐下之后,便看着荀谌说道。毕竟在斐潜离开平阳之后,荀谌就等于是大管家一般,如果不是荀谌点头,学宫之上的令狐邵也不敢擅作主张。
荀谌看着斐潜的神色,说道:“正是,可有不妥?”水镜先生也算是名望较高的人物,放到学宫之处一来表示仅仅是为了学问和吊唁,不涉及政务,这样也不至于让在河内的司马氏对上袁绍的时候有些尴尬,另外一方面也表示重视和尊重的意思,照顾了水镜先生的面子,毕竟当年也多少照拂过斐潜一二,算是对斐潜有些恩情。
斐潜沉默片刻,不置可否的说道:“暂且这样吧……汉中、三辅和河洛,最新情况如何了?”斐潜心中虽然清楚司马徽前来肯定不完全像是嘴上说的那样只是为了吊唁蔡邕,顺便带个书信,但是既然司马徽没有开口,斐潜就暂且先放放。
重要的是庞德公在书信当中也没有提及,这就说明了水镜先生的事情,庞德公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一切都由斐潜自己拿主意,同时也不希望斐潜看在庞德公自己的面子上做出什么承诺。
庞德公身体也未必像是书信当中所说的那么不堪,要不然庞统早就可能要辞职回荆襄了……
庞德公之所以不来,虽然没有明说,斐潜猜测着,除了身体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则是荆襄士族不同意,毕竟荆襄士族多年相互联姻,早就是一损即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了,而庞德公又是荆襄士族的头面,岂能擅自离开荆襄,到平阳这里给斐潜助阵?
二则是庞德公在荆襄,是属于数一数二的人物,若是真的到了平阳,那么是以蔡氏为主,还是以斐潜为主,亦或是以庞氏为主?为了避免情面受损,还不如不来。
另外还有一点,庞德公本身也比较淡泊名利,若不是荆襄士族的确需要一个大牌面在前面撑着,庞德公说不得早就退隐了,而不像现在这样只能处于半隐的状态之中。
斐潜其实邀请庞德公,也没想着庞德公真的能来,只不过想表示一个态度,就是并北这里发展得很好,欢迎荆襄人士参观访问……
可惜荆襄人似乎对于汉中更感兴趣,毕竟多少在地理上算是,还近一些的原因?又或是觉得汉中士族实力不强,柿子要捏也要捡一个软的?
“汉中倒也平稳。刘刺史谋划进川,不过钱粮兵饷不足,只能位于汉中奔走勾连……”既然斐潜对司马徽暂时不做评价,荀谌也不纠结,反正若是真有什么问题,再行调整也可以,便从袖子当中抽出一条木牍来,然后递给了斐潜,说道,“……此外,宜城马氏携人马八百,已抵汉中,现已征其为汉中从曹,主桑梓赋税之事……”
“宜城马氏?”斐潜眉毛挑了挑,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脱口而出说道,“可是马季常?”
“马季常?其何人也?”荀谌眨了眨眼问道,“主公可是言宜城马氏之人?来人姓马名恒,字叔常,并非季常。”
“叔常,季常……嗯……”斐潜点点头解释道,“某曾听闻,马氏季常聪慧贤良,故有此问……想必是兄弟,届时再说吧……嗯?魏延魏文长?!”
斐潜拿着木牍的手不由得抖了抖。
“?”荀谌捋了捋胡须,完全不能理解斐潜为何这么激动,这个人很有名么,魏延魏文长,嗯,回去还是需要好生查勘一番。
“门下破贼曹?”斐潜按下有些激动的心情,啜了啜牙花子,斟酌了一下说道,“据闻此人武艺高强,擅于战阵,友若不妨多加留意,若有功勋,当不恤封赏。”
虽然一个门下破贼曹对于魏延来说,的确是有些太小了,但问题是斐潜现在是整个并北利益集团的领头人,并不能完全仅仅因为一个名字就破格封赏。就算是到了后世,也没有哪一个人会喜欢在企业或是事业单位当中,动不动就空降一个人卡在自家的前面,若是原本就有些厚厚的无可争辩的履历还好说,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将突然登上高位,对于双方来说都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就算是空降兵有能力烧起三把火,去掉剃头收拢军心,但实际上从某个角度,其实来说也是一种内耗。万一在磨合期出现些变故,将领兵卒之间不能一心一意,损失了,算谁的?猪哥当年大力重用马谡,结果权位过重,导致王平等人未能全数心服,也未尝不是街亭之战当中被丢掉的一个小螺丝。
若是魏延家世显赫,那么见个面,双方坐下来谈一谈,一方面表示斐潜愿意接纳,一方面表示某个家族势力愿意后期投资,那么在斐潜人才缺乏的时候,给个比较高的官职,旁人也当作是千金马骨之意,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但问题是魏延么……
只是一个寒门,甚至连寒门都算不上,寒门好歹有个门,魏延连个窗户都没,就骤然给个高的职位,不是害魏延是什么?当年刘备力排众议,给魏延汉中太守,成就了魏延,但是也给魏延埋下了不少隐患。
给足够的机会,有功勋就不压着,重点封赏,这样也就够了,若是魏延有这个实力,迟早一天会走到斐潜面前。
荀谌点头应下,斐潜所说的也是正道,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只不过,荀谌以为斐潜听说过这个魏延,一方面感叹于斐潜的情报组织现在似乎越来越大,自己都被蒙在了鼓里,多少心中有些凛然,另外一方面也有些感觉矛盾,既然斐潜有这么强大的情报机构,为何很多事情似乎还是不知道的样子?
这个征西将军,真是令人越发的看不透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良久之后,司马徽才叹息了一声,说道:“王莽之时,始更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幸有光武中兴,又爱经书,未及下车,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漏缀逸,方有五经博士,传授各家经纬,范、陈、郑、杜、卫、桓等,继踔而集,是何等之文盛啊……”
司马徽微微仰着头,似乎在想象着当年的情形,过了片刻之后才缓缓的说道:“昔时,易有施、孟、梁丘、京氏,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毛、齐、鲁、韩,礼有大小戴、庆氏,春秋有严、颜等,诸位大儒,洋洋一堂,坐灵台而望云雾,启辟雍而讲经学,诸懦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園桥门而观听者,以亿万计之……济济乎,洋洋乎!何等之荣耀啊……”
“而今……”司马徽转头看向了司马懿,“存之几何?”
司马懿默然。
“且不言诗……”司马徽将《诗经》先排出在外,因为《诗经》这个万一,在汉代这些学习经文的人眼中,就像是启蒙书卷一般,尤其是毛氏诗,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乡野里面认得几个字的都能说上几句,因此基本上来说谁都知道《诗经》,不懂《诗经》的就是等同于文盲一般。
“……世家之中,以书论之,唯有杨氏;以易论之,唯有荀氏;若以礼论,以马氏所长,传于卢郑二人,今卢公寂,便仅余郑氏;若以春秋论,唯蔡公之全,今传于斐氏……其余各家,亦习经书,或无传承,或不名者,何也?”司马徽闭上眼,声音越发的低沉,“一则家族变故,二则所授非人,三则无书传承……且问二郎,司马氏可有一条占优?今河内之学,诗书礼易,尽归郑氏,长此以往,司马氏又何以立足?汝天资聪慧,历来沉稳,怎么今日……”(本章说注)
司马懿低着头,半响之后方说道:“……侄儿……错了。”司马懿也不太清楚为何在察觉了征西将军斐潜那有些失望的眼神之后,心中莫名的怒气从何而来。或许是在家中被称赞习惯了,结果见了面觉得被冷落了落差较大?又或是因为叔父比父亲更好说话,所以原本被压抑的性格就暴露了一些出来?
郑玄不仅在礼经上擅长,甚至还涉足尚书、春秋、易经等等,而且还古文今文融汇一处,自成一派,被称之为郑学。严格讲起来么,郑玄虽然师从于古文经学的大儒马融,却走得偏向于今文经学的路子,导致马融在郑玄学完准备离开的时候,隐隐察觉有些不对,便派人去准备将郑玄抓回去,结果没抓到……
今文经学原本就是各家大儒自己阐述、解释经文大义,以书面或是口授的形式,传授经书的一种方式。而当下郑玄所做的事情,其实也宛如先年的那些今文经学的大儒一样,在给各种古文经学做注释,虽然去掉了一些今文经学什么谶纬的东西,也一方面也让这些古老深奥隐晦难懂的文字可以更容易被人所理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去他个人的思维和观念,或是他个人对于某些经文的解释和注解,这在司马徽眼中,基本上就和古文经学的叛逆者没有什么两样了。
你郑玄可以说这一段经文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大意是什么什么,没有错,但是不能不讲为什么要这么理解,是根据什么来理解的,结果这样一省略,就导致很多人以为经文就是应该按照郑玄所说的那样来理解,这不就是和当年口述经文的那些误人子弟的今文经学大儒一样了么?
司马徽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但是汉代人比较务实,就像是后世那句话,你行你上啊,不行别BB,司马徽要抢过郑玄的话语权,却发现自家手中什么硬货都没有。
大多数人其实都知道,郑玄的学问未必全数都是对的,可问题是在郑玄这个地方方便啊,有易经的问题,可以问,有礼学的问题,同样也可以求教,尚书的,春秋的,都可以询问,而不用像之前那样,要辗转各个郡县,然后找各个不同的世家,这样两相一比较之下,自然更多的人愿意汇集到了郑玄的名下。
而这些人汇集而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大多数的潜在官吏,都师出郑氏!
汉代经学,就是官职的隐形阶梯。
造成这样的局面,肯定不是汉武帝愿意看到的,所以光武帝就干脆连太庙都给改了,摆明车马你那一边的,我是这一边的,虽然都是大汉水,但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
光武帝在朝,但凡是磋商民生政务的国家大事的时候,都会和臣子就经学上进行积极且热烈的探讨,从太阳升起会一直议论到夕阳西下,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就会相互辩难,如果有谁经义不通,便当场直接“夺其席以益通者”。
当时有个姓戴的,位任侍中,每次朝会的时候都站着,死活不坐,光武也是觉得奇怪,便询问为何,然后这个戴侍中说自己“经不如众臣,而不敢居于众臣之上”,雒阳便有民间歌谣称“解经不穷戴侍中”,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之下,那个臣子会在经学上懈怠?
到了当下,世家之中经学已经是成为一个隐形的标杆,而在这些世家当中,学而优则仕最为成功的,便是弘农杨氏。弘农杨氏,世传尚书,杨震杨秉杨赐杨彪一连串下来,少传家学,登上高堂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杨氏就成为了所有士族世家的一个标杆。
很显然,郑氏就准备走这样的道路,只需要一两代积累,甚至郑玄强势一些的话,等到袁氏大势将成的时候依附上去,也就自然飞黄腾达了。而同样治礼经的司马家,却已经被郑玄逼得无路可走了。
司马徽摇摇头,也不再说什么。
“叔父……”司马懿迟疑着说道,“侄儿曾闻叔父于征西未起之时,赠名号以壮其势……多少也应有些情分在才是……”
司马徽点头说道:“所谓情分,唯有人情,方有情分,若无人情,何来情分?征西既言过两三日,便过两三日就是……切不可乱了分寸,亦不可肆意妄为!”
司马懿垂下脑袋:“侄儿明白……”
………………………………
斐潜离开了学宫,便返回了平阳城。
斐潜并非方案司马徽,只不过觉得司马徽从一开始似乎就有些把众人当成棋子一样在安排……
凤雏。
卧龙。
还有隐鲲。
正面上理解么,当然都不错,但是反过来呢?若是凤雏一辈子不长毛,不就是一只脱毛鸡么?
“水镜先生居于学宫,是友若你安排的吧?”斐潜坐下之后,便看着荀谌说道。毕竟在斐潜离开平阳之后,荀谌就等于是大管家一般,如果不是荀谌点头,学宫之上的令狐邵也不敢擅作主张。
荀谌看着斐潜的神色,说道:“正是,可有不妥?”水镜先生也算是名望较高的人物,放到学宫之处一来表示仅仅是为了学问和吊唁,不涉及政务,这样也不至于让在河内的司马氏对上袁绍的时候有些尴尬,另外一方面也表示重视和尊重的意思,照顾了水镜先生的面子,毕竟当年也多少照拂过斐潜一二,算是对斐潜有些恩情。
斐潜沉默片刻,不置可否的说道:“暂且这样吧……汉中、三辅和河洛,最新情况如何了?”斐潜心中虽然清楚司马徽前来肯定不完全像是嘴上说的那样只是为了吊唁蔡邕,顺便带个书信,但是既然司马徽没有开口,斐潜就暂且先放放。
重要的是庞德公在书信当中也没有提及,这就说明了水镜先生的事情,庞德公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一切都由斐潜自己拿主意,同时也不希望斐潜看在庞德公自己的面子上做出什么承诺。
庞德公身体也未必像是书信当中所说的那么不堪,要不然庞统早就可能要辞职回荆襄了……
庞德公之所以不来,虽然没有明说,斐潜猜测着,除了身体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则是荆襄士族不同意,毕竟荆襄士族多年相互联姻,早就是一损即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了,而庞德公又是荆襄士族的头面,岂能擅自离开荆襄,到平阳这里给斐潜助阵?
二则是庞德公在荆襄,是属于数一数二的人物,若是真的到了平阳,那么是以蔡氏为主,还是以斐潜为主,亦或是以庞氏为主?为了避免情面受损,还不如不来。
另外还有一点,庞德公本身也比较淡泊名利,若不是荆襄士族的确需要一个大牌面在前面撑着,庞德公说不得早就退隐了,而不像现在这样只能处于半隐的状态之中。
斐潜其实邀请庞德公,也没想着庞德公真的能来,只不过想表示一个态度,就是并北这里发展得很好,欢迎荆襄人士参观访问……
可惜荆襄人似乎对于汉中更感兴趣,毕竟多少在地理上算是,还近一些的原因?又或是觉得汉中士族实力不强,柿子要捏也要捡一个软的?
“汉中倒也平稳。刘刺史谋划进川,不过钱粮兵饷不足,只能位于汉中奔走勾连……”既然斐潜对司马徽暂时不做评价,荀谌也不纠结,反正若是真有什么问题,再行调整也可以,便从袖子当中抽出一条木牍来,然后递给了斐潜,说道,“……此外,宜城马氏携人马八百,已抵汉中,现已征其为汉中从曹,主桑梓赋税之事……”
“宜城马氏?”斐潜眉毛挑了挑,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脱口而出说道,“可是马季常?”
“马季常?其何人也?”荀谌眨了眨眼问道,“主公可是言宜城马氏之人?来人姓马名恒,字叔常,并非季常。”
“叔常,季常……嗯……”斐潜点点头解释道,“某曾听闻,马氏季常聪慧贤良,故有此问……想必是兄弟,届时再说吧……嗯?魏延魏文长?!”
斐潜拿着木牍的手不由得抖了抖。
“?”荀谌捋了捋胡须,完全不能理解斐潜为何这么激动,这个人很有名么,魏延魏文长,嗯,回去还是需要好生查勘一番。
“门下破贼曹?”斐潜按下有些激动的心情,啜了啜牙花子,斟酌了一下说道,“据闻此人武艺高强,擅于战阵,友若不妨多加留意,若有功勋,当不恤封赏。”
虽然一个门下破贼曹对于魏延来说,的确是有些太小了,但问题是斐潜现在是整个并北利益集团的领头人,并不能完全仅仅因为一个名字就破格封赏。就算是到了后世,也没有哪一个人会喜欢在企业或是事业单位当中,动不动就空降一个人卡在自家的前面,若是原本就有些厚厚的无可争辩的履历还好说,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将突然登上高位,对于双方来说都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就算是空降兵有能力烧起三把火,去掉剃头收拢军心,但实际上从某个角度,其实来说也是一种内耗。万一在磨合期出现些变故,将领兵卒之间不能一心一意,损失了,算谁的?猪哥当年大力重用马谡,结果权位过重,导致王平等人未能全数心服,也未尝不是街亭之战当中被丢掉的一个小螺丝。
若是魏延家世显赫,那么见个面,双方坐下来谈一谈,一方面表示斐潜愿意接纳,一方面表示某个家族势力愿意后期投资,那么在斐潜人才缺乏的时候,给个比较高的官职,旁人也当作是千金马骨之意,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但问题是魏延么……
只是一个寒门,甚至连寒门都算不上,寒门好歹有个门,魏延连个窗户都没,就骤然给个高的职位,不是害魏延是什么?当年刘备力排众议,给魏延汉中太守,成就了魏延,但是也给魏延埋下了不少隐患。
给足够的机会,有功勋就不压着,重点封赏,这样也就够了,若是魏延有这个实力,迟早一天会走到斐潜面前。
荀谌点头应下,斐潜所说的也是正道,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只不过,荀谌以为斐潜听说过这个魏延,一方面感叹于斐潜的情报组织现在似乎越来越大,自己都被蒙在了鼓里,多少心中有些凛然,另外一方面也有些感觉矛盾,既然斐潜有这么强大的情报机构,为何很多事情似乎还是不知道的样子?
这个征西将军,真是令人越发的看不透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本文网址:http://www.bqjie.com/xs/0/196/1061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ji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