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7章工业新进,玉钢新生
推荐阅读:网游之近战法师、妄与她、最强之军火商人、绝色、上门女婿、乔梁叶心仪全文、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乡村传奇、都市风云、灵飞经、
那一顿饭,诸葛亮吃得很用心。
但是吃完了会不会有一些心得体会,斐潜却不得而知了。
至于诸葛亮将来,会不会因此得出一个怎样的感悟,会不会明白所谓朴素的民生才是这个世界的基础,这不是斐潜所能控制的,因为诸葛亮和郭嘉一样,都是非常聪明的人,而聪明人认知这个世界都有他们自己的模式和方法,只有他们自己想通了才最为有效。
也最为长久……
就像是历史上诸葛亮,就算是伪善也好,独裁也罢,但是至少,他做到了他说的那些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没有像是司马懿那样谋划皇位,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他不屑于去做,甚至忙到了连他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教导。
当距离最大的诱惑只有一步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跨过那一步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直接在诱惑前倒下跪舔了。
当然,经历不一样,结果也有些不同,就像是钢铁,锻打的模式不一样,产出的品质也不同。
诸葛亮或许直至现在依旧不明白斐潜为什么要留着荆州这个问题,但是斐潜期盼着有一天诸葛亮能够想明白。这也是斐潜带着诸葛亮去吃一餐农家饭的原因。
有时候,想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诸葛亮到现在,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连历史上的他原本的标准都没有达到,简单来说,真的只是一个青春版,看起来外观差不多,平常时候性能似乎也差不多,但是如果高负荷运作的时候,就未必能够流畅了。
诸葛亮虽然已经足够贴近基层了,甚至在南阳也亲自耕田,但是斐潜相信,那只是体验,生活体验,就像是什么大明星大演员,然后装个样子拔个菜,但是要真的一年到尾种地耕田么,呵呵,抱歉。
所以,说到底,诸葛亮的角度,比陈群要好很多,但是依旧站得不够低……
士族对于整个大汉,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同样的,士族的弊端也在慢慢的显现出来,到了当下,展露无疑。打个比方来说,士族对于大汉,就像是大脑,一开始是作为智慧基础存在,引导着大汉披荆斩棘前进的,但是现在大脑要侵占手脚的空间,然后试图将手脚全数吞噬到自己肚子里……
只有一个大脑,是无法抵御外敌的,就像是孔孟之道,文化昌盛的宋代。没有,或是缺乏大脑,只有手脚强悍也不行,就像是元代,无法长久。
因此,必须有一个度,大脑要有,手脚也要有,并且还要有铁和血。
陈群,鲁肃,诸葛亮,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感知,所以他们都看到了一部分,但是也忽略了另外的东西,而站在斐潜的角度,推动这个世界向前的,不是他们三人看到的表象,而是在表象之下的那些内在联系……
农桑解决生存问题,工匠技术则是带动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利润,商贸将这些产品滚动起来,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然后士族子弟记录总结,提供思路和方向,并且引领着持续向上攀升向外发展,这才是斐潜当下强大的根本,也是希望未来大汉能够持续下去的模式。
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每一部分都不容有失。
就像是春耕农桑很重要,但是工业也同样重要一样。
斐潜现在就在长安的工房之中,这里是长安渭水下游,不管是利用水力还是排污,都比较方便。没办法,这个年代,讲究不了太多。在工房的周边,还有一个大校场,常年驻扎兵卒,一方面练兵,另外一方面就是专门负责这里的安全巡逻防御。
这里,不是斐潜自夸,是全大汉,技术最为完备,最为先进的冶金工房。原本在平阳的工房有一半的工匠转移到了这里,或者说,长安工房基地的建设完毕,使得斐潜麾下的高级冶金工业,扩大了一倍。
在平阳的工房,现在主要研制一些比较机密一些的东西,然后是由黄氏家族里面的大匠黄斗来负责,而相对来说比较大众一些,需要大量产出的,就转移到了长安这里,一方面相对来说交通比较方便,一方面也有比在平阳更充足的水力资源,可以更大规模的提供一些物品的产量,特别是钢铁。
当然工房的搭建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高炉和水力设备的配合也是需要磨合的,因此直至现在,这里的工房才算是进入了完全体,向着更高的技术方向前进。
从某个角度来说,华夏汉代的技术发展,要得益于春秋战国的遗产,也要得益于那个野心勃勃的汉武帝,或者说,得益于战争。
秦王朝为了获取战争上的优势,所以将青铜器的制造推上了巅峰。
而汉代,为了和匈奴对抗,整个铁器工艺,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冶金是整个科学技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技术,不是仅凭文人凭空畅想,也不是完全依靠工匠的苦干,而是在不断的试验和失败之中,由双方紧密的合作,不断总结,才有可能盛开出绚丽的花朵。
斐潜到了汉代的时候,就觉得汉代冶金工艺很奇葩……
华夏在青铜时代的起步,其实是比较后进的,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中才出现若干小件铜器,冶金技术起步就比地中海那边要晚了不少。
到了商代,才第一次出现铁器,铜钺铁刃,而且这个铁还是铁镍合金,也就是比较典型的陨铁质地,很有可能就是天降之物冶炼而成的。到了西周,在冶金方面基本情况依旧发展不多,依然是不会冶铁的。
在春秋的某个时期,华夏人终于是找到了冶铁的方法。
这个冶铁起步,应该说是比较晚的,也比较低。
同时,更让华夏悲催的是,华夏的铁矿么,品质都不是太好……
或许是负负得正,或许越是差的压制,便越能激发出华夏人的『根性』一般,华夏从汉代开始,走出了一条不怎么一样的,甚至比较奇葩诡异的冶铁道路。
其实在汉代发展冶金技术之前,在华夏土地上混战的各个战国,包括青铜巅峰的秦国,都已经在着手改进铁产品质量了。在对战国时代铁器的金属检测中,发现了类似于球墨铸铁的组织结构,在锻造技术当中也点亮了折叠锻打的技能,然后同时点出了鼓风机。但是因为铁矿品质的问题,直至战国结束的时候,依旧没有能够直接出炉使用的合格钢铁。
于是乎,汉代人就说,算球了,老汉不要直接能直接一炉子就出好钢,先出铸铁罢……
然后就在汉代工匠和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出现了一个在冶金历史上很诡异的结果,直接就出现了液态流动冶金产品和可连续不间断的生产工艺流程!
而这个模式,直至两千年之后,依旧在使用……
所以斐潜才会觉得怪异,因为若是将服装变一变,生产车间变一变,其生产流程的本质其实没有什么和后世太大的差异。
然后,因为铸铁太脆,然后又催生出了『炒钢法』!要知道,西方出现炒钢法,可是在17世纪了,虽然说原材料和生产工具有些不同,但是工艺上是一致的。
至今为止,斐潜依旧找不出『炒钢法』这个方法,究竟是哪一个工匠,亦或是哪一个士族子弟发明的,反正没有看到具体的记载,似乎在汉武帝时期就这样奇葩的出现了,却只是留存了方法,却没有发明者的姓名。
铸铁是因为含碳太多,因此铸铁加热到一定温度,其中的碳就同空气持续反应,同时加以搅动,就像炒菜一样,称之为炒钢法。如果操作适当,可以直接得到品质很好的钢,然后再不济也是熟铁。
当然实际过程,炒过头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一不小心炒成熟铁的概率非常大。熟铁也不能用于兵器上,所以斐潜现在这个工房在做的,就是合金的雏形,『灌钢法』。
炒过头的熟铁或低碳钢,加上含碳过高的铸铁或高碳钢,加热到一定程度,然后加以锻打,使其充分融合,碳在其中互相转移,最终成钢。
—————
得益于钢产量的提升,斐潜之下,不仅仅是士兵的盔甲兵刃得到了加强,一般的农户使用的铁质工具也降低了成本,而大量铁质工具的使用,也让农夫可以用更少的气力翻耕播种等等,也自然是提升了产粮产量……
很遗憾,斐潜忽然想到了诸葛亮,不由得摇了摇头,这一点,在昨日他带着诸葛亮去吃农家饭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发现,亦或是发现了,没有说,当然,也有可能是认为这些工具都是斐潜发给,或是租给这些农户去使用的,并没有在意其中蕴含的东西。
斐潜想到了诸葛亮在摇头,却吓了一旁的太史明一跳。
太史明原本作为北地的工房主事,现在调到了长安之中,对于新工房的建设,自然也还算是比较满意的,要不然也不会请斐潜前来验收视察,但是没有想到斐潜竟然摇头,这,这难道是什么地方不对了么?
是某个工匠操作失误了?或是那个地方卫生的管理没做好?还是有什么地方生产安全设备没到位?
太史明眼珠子不由得咕噜噜转了起来,头上也微微冒汗,望原材料堆积的区域看去,然后查看着是否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
斐潜站在工房中央的高台之上,举目四顾,并没有注意到身后侧的太史明有些紧张的表现。
工房占地很大,分割成为了好几个部分,冶炼区锻打区原材料区等等,间杂一人高的围墙还有道路相互间隔开。最显眼的自然是冶炼区域,沿着渭水的高炉一字排开,冒着浓浓的黑烟。忙碌的工匠和普通的工徒,正在搬运着燃料或是矿石。声音最大的却是锻铁区域,在一些的火炉旁边,铁匠正在叮叮当当的敲打着通红的铁块,和水锥击打巨大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似乎形成了一个有几分蒸汽朋克的场景。
这是汉代的工业,这是斐潜一力促成的改变。
其实严格说起来斐潜并没有提升多少,也没有出现像是蒸汽机车那样跨时代的改变,但是斐潜确实是将汉代冶金工业往前推动了很大的一步,而这一步的力量,都呈现在了这里。
『炒钢法』加上『灌钢法』,再加上水力锻打,这几个原本或许是割裂技术被联系到了一起,使得斐潜这里出产的钢质量更好,数量更多。
或许,若是这里持续扩张下去,眼前将出现大汉第一个大型炼铁厂……
一个真正的工厂,而不是一个扩大的工房。
『呼……』
斐潜呼出一口气,然后闻了闻似乎有些类似于后世帝都的气息,嗯,似乎加进了新的火油之后,这个味道就更像了。
『主公,可是有何处不妥?』太史明没有发现什么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但是依旧是小心翼翼的问道。
『安全一定要注重!防火,一定要做到最好!』斐潜指着那一片的原材料区域说道,『此处囤积大量媒、炭、油,稍有不慎,便成大祸!子鉴可是一定要注重此事!』明朝那个时候莫名其妙的大爆炸,斐潜可不想要在汉代长安就提前上演。
太史明连忙应下,心中嘀咕道,果然还是这个问题……
『等过了春忙,某再派遣些人手来……』斐潜继续说道,『仅有围墙仓壁间隔星火,恐怕还是有些风险,不如引渭水而入其中,挖修一些沟渠环绕间隔,一来隔绝扬尘,二来么,若是偶有失处,也可就近取水……嗯,火油不可用水灭之,还需额外储备些沙土……』
太史明一一记下。
随后,斐潜才将注意力放在了今天的重头戏上……
最新产出的钢。
说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太史明整个人明显就鲜亮了许多,声音洪亮,连眉眼都展开了不少,『此钢,可称玉钢,相比之前黑钢,色泽较淡,质坚且韧,又得轻便……这是玉钢刀,长六尺五寸,直背夹刃,锐利无匹……这是以玉钢锻打出来的铠甲,于之前的黑钢相比,足足轻了五斤,防御效用却更佳……』
斐潜看着样品,并没有说出像是什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话,毕竟兵刃这种东西,新材料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有和原有的材料相比较之后,才能确定是否有继续深挖,大规模生产的价值。
『六尺五寸,长了许多啊……这个重量,似乎只比原先的重了一点……』斐潜拿起了采用新材料的环首刀,顺手又抽出了黄旭的佩刀,左右掂量着,然后又翻转着手腕看着刀背和刀锋,『看起来像是百炼?』
太史明回答道:『正是。』
一般的环首刀,大多数都是三十炼的,当然,不是真的折叠三十次,而是指刀身表面的花纹数起来有三十层……所谓百炼钢也是如此,因为真要是折叠那么三十次,先不说会不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问题,一个不小心就会出现钢材内部的应力结构破坏,然后反而更加容易在战斗之中脆裂……
斐潜麾下,大部分制式三十炼的环首刀,一般长度在五尺一到五尺三这样,然后五十炼的最多到五尺五六,百炼的最长五尺八,五尺之下的是不合格,当然这都是汉尺啊。至于会有这么大的标准跨度,汉代工业么,自然不可能像是后世那样精准到了头发丝的程度,当然,像是曹操兵卒用的环首刀,没有更新换代的,甚至有的长度只有四尺五……
战场之上,这样的武器长度差距,就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兵卒的生死了。而现在新刀长六尺五寸,就意味着这种刀会更难使用,但是也会更有威力。
斐潜将刀递给了黄旭,让黄旭到前面去试刀。
算起来,如果这一次这种『玉钢』的材质能够大量生产,那么就意味着斐潜领地之内的装备会迎来第三次的技术材料升级了……
『哈!』
斐潜看着台下的黄旭,吐气开声,一刀将捆绑了麻绳和干草的木桩砍成两段,然后翻转刀身,在仔细检查木桩切口和刀刃的刀口之后,又朝着另外几个有的套了皮甲,有的套了札甲的靶子走去。
『材料配比都确定么?』斐潜问太史明道。
临时性的,或者说偶然性的出现一些特别的钢,并不稀奇,就像是在商代也会有人捡到一块陨铁,但是难就难在要稳定产出,所以太史明和他手下的那些士族子弟的作用就很重要,他们会将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都记录下来,然后形成了档案,使得大多数不认识字的工匠可以免去重复错误,而更有效的朝着成功去一点点的靠近。
而这个『玉钢』,就是『灌钢法』的新产物。
太史明显然是已经非常熟悉,根本不用翻看什么书卷木牍,便将大体上的材料来源说了一遍,当然没有说具体的配比比率,这些具体数据自然是需要保密的。其实么,按照华夏铁矿的尿性,即便是知道斐潜现在的一些材料比率,换了一个铁矿的原料,可能产出的就是一堆矿渣,而且好的钢材,也需要配合好的锻打,好的淬火技术……
说话之间,台下的黄旭将最后一个套着札甲的木桩砍翻,没能完全砍断,但是破进去的巨大豁口,已经说明了新环首刀的锐利和破坏力,检查过了刀身之后,转身朝着斐潜示意。
『善!子鉴,研制此材料的工匠姓甚名谁?』斐潜点头说道。
太史明拱手说道:『为首者姓蒲,名么,倒是只有贱名……』太史明略微比划了一下,说明是那个『蒲』字。
『贱名?』斐潜微微笑了,『如此,便赐此钢之名罢,另外,其余参与研制工匠,子鉴列一份名单上来,某亦有重赏!』
阳光正好照在新环首刀上,粼粼的刀纹闪耀着耀眼的光华,似乎都有些五彩散发出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但是吃完了会不会有一些心得体会,斐潜却不得而知了。
至于诸葛亮将来,会不会因此得出一个怎样的感悟,会不会明白所谓朴素的民生才是这个世界的基础,这不是斐潜所能控制的,因为诸葛亮和郭嘉一样,都是非常聪明的人,而聪明人认知这个世界都有他们自己的模式和方法,只有他们自己想通了才最为有效。
也最为长久……
就像是历史上诸葛亮,就算是伪善也好,独裁也罢,但是至少,他做到了他说的那些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没有像是司马懿那样谋划皇位,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他不屑于去做,甚至忙到了连他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教导。
当距离最大的诱惑只有一步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跨过那一步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直接在诱惑前倒下跪舔了。
当然,经历不一样,结果也有些不同,就像是钢铁,锻打的模式不一样,产出的品质也不同。
诸葛亮或许直至现在依旧不明白斐潜为什么要留着荆州这个问题,但是斐潜期盼着有一天诸葛亮能够想明白。这也是斐潜带着诸葛亮去吃一餐农家饭的原因。
有时候,想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诸葛亮到现在,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连历史上的他原本的标准都没有达到,简单来说,真的只是一个青春版,看起来外观差不多,平常时候性能似乎也差不多,但是如果高负荷运作的时候,就未必能够流畅了。
诸葛亮虽然已经足够贴近基层了,甚至在南阳也亲自耕田,但是斐潜相信,那只是体验,生活体验,就像是什么大明星大演员,然后装个样子拔个菜,但是要真的一年到尾种地耕田么,呵呵,抱歉。
所以,说到底,诸葛亮的角度,比陈群要好很多,但是依旧站得不够低……
士族对于整个大汉,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同样的,士族的弊端也在慢慢的显现出来,到了当下,展露无疑。打个比方来说,士族对于大汉,就像是大脑,一开始是作为智慧基础存在,引导着大汉披荆斩棘前进的,但是现在大脑要侵占手脚的空间,然后试图将手脚全数吞噬到自己肚子里……
只有一个大脑,是无法抵御外敌的,就像是孔孟之道,文化昌盛的宋代。没有,或是缺乏大脑,只有手脚强悍也不行,就像是元代,无法长久。
因此,必须有一个度,大脑要有,手脚也要有,并且还要有铁和血。
陈群,鲁肃,诸葛亮,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感知,所以他们都看到了一部分,但是也忽略了另外的东西,而站在斐潜的角度,推动这个世界向前的,不是他们三人看到的表象,而是在表象之下的那些内在联系……
农桑解决生存问题,工匠技术则是带动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利润,商贸将这些产品滚动起来,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然后士族子弟记录总结,提供思路和方向,并且引领着持续向上攀升向外发展,这才是斐潜当下强大的根本,也是希望未来大汉能够持续下去的模式。
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每一部分都不容有失。
就像是春耕农桑很重要,但是工业也同样重要一样。
斐潜现在就在长安的工房之中,这里是长安渭水下游,不管是利用水力还是排污,都比较方便。没办法,这个年代,讲究不了太多。在工房的周边,还有一个大校场,常年驻扎兵卒,一方面练兵,另外一方面就是专门负责这里的安全巡逻防御。
这里,不是斐潜自夸,是全大汉,技术最为完备,最为先进的冶金工房。原本在平阳的工房有一半的工匠转移到了这里,或者说,长安工房基地的建设完毕,使得斐潜麾下的高级冶金工业,扩大了一倍。
在平阳的工房,现在主要研制一些比较机密一些的东西,然后是由黄氏家族里面的大匠黄斗来负责,而相对来说比较大众一些,需要大量产出的,就转移到了长安这里,一方面相对来说交通比较方便,一方面也有比在平阳更充足的水力资源,可以更大规模的提供一些物品的产量,特别是钢铁。
当然工房的搭建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高炉和水力设备的配合也是需要磨合的,因此直至现在,这里的工房才算是进入了完全体,向着更高的技术方向前进。
从某个角度来说,华夏汉代的技术发展,要得益于春秋战国的遗产,也要得益于那个野心勃勃的汉武帝,或者说,得益于战争。
秦王朝为了获取战争上的优势,所以将青铜器的制造推上了巅峰。
而汉代,为了和匈奴对抗,整个铁器工艺,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冶金是整个科学技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技术,不是仅凭文人凭空畅想,也不是完全依靠工匠的苦干,而是在不断的试验和失败之中,由双方紧密的合作,不断总结,才有可能盛开出绚丽的花朵。
斐潜到了汉代的时候,就觉得汉代冶金工艺很奇葩……
华夏在青铜时代的起步,其实是比较后进的,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中才出现若干小件铜器,冶金技术起步就比地中海那边要晚了不少。
到了商代,才第一次出现铁器,铜钺铁刃,而且这个铁还是铁镍合金,也就是比较典型的陨铁质地,很有可能就是天降之物冶炼而成的。到了西周,在冶金方面基本情况依旧发展不多,依然是不会冶铁的。
在春秋的某个时期,华夏人终于是找到了冶铁的方法。
这个冶铁起步,应该说是比较晚的,也比较低。
同时,更让华夏悲催的是,华夏的铁矿么,品质都不是太好……
或许是负负得正,或许越是差的压制,便越能激发出华夏人的『根性』一般,华夏从汉代开始,走出了一条不怎么一样的,甚至比较奇葩诡异的冶铁道路。
其实在汉代发展冶金技术之前,在华夏土地上混战的各个战国,包括青铜巅峰的秦国,都已经在着手改进铁产品质量了。在对战国时代铁器的金属检测中,发现了类似于球墨铸铁的组织结构,在锻造技术当中也点亮了折叠锻打的技能,然后同时点出了鼓风机。但是因为铁矿品质的问题,直至战国结束的时候,依旧没有能够直接出炉使用的合格钢铁。
于是乎,汉代人就说,算球了,老汉不要直接能直接一炉子就出好钢,先出铸铁罢……
然后就在汉代工匠和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出现了一个在冶金历史上很诡异的结果,直接就出现了液态流动冶金产品和可连续不间断的生产工艺流程!
而这个模式,直至两千年之后,依旧在使用……
所以斐潜才会觉得怪异,因为若是将服装变一变,生产车间变一变,其生产流程的本质其实没有什么和后世太大的差异。
然后,因为铸铁太脆,然后又催生出了『炒钢法』!要知道,西方出现炒钢法,可是在17世纪了,虽然说原材料和生产工具有些不同,但是工艺上是一致的。
至今为止,斐潜依旧找不出『炒钢法』这个方法,究竟是哪一个工匠,亦或是哪一个士族子弟发明的,反正没有看到具体的记载,似乎在汉武帝时期就这样奇葩的出现了,却只是留存了方法,却没有发明者的姓名。
铸铁是因为含碳太多,因此铸铁加热到一定温度,其中的碳就同空气持续反应,同时加以搅动,就像炒菜一样,称之为炒钢法。如果操作适当,可以直接得到品质很好的钢,然后再不济也是熟铁。
当然实际过程,炒过头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一不小心炒成熟铁的概率非常大。熟铁也不能用于兵器上,所以斐潜现在这个工房在做的,就是合金的雏形,『灌钢法』。
炒过头的熟铁或低碳钢,加上含碳过高的铸铁或高碳钢,加热到一定程度,然后加以锻打,使其充分融合,碳在其中互相转移,最终成钢。
—————
得益于钢产量的提升,斐潜之下,不仅仅是士兵的盔甲兵刃得到了加强,一般的农户使用的铁质工具也降低了成本,而大量铁质工具的使用,也让农夫可以用更少的气力翻耕播种等等,也自然是提升了产粮产量……
很遗憾,斐潜忽然想到了诸葛亮,不由得摇了摇头,这一点,在昨日他带着诸葛亮去吃农家饭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发现,亦或是发现了,没有说,当然,也有可能是认为这些工具都是斐潜发给,或是租给这些农户去使用的,并没有在意其中蕴含的东西。
斐潜想到了诸葛亮在摇头,却吓了一旁的太史明一跳。
太史明原本作为北地的工房主事,现在调到了长安之中,对于新工房的建设,自然也还算是比较满意的,要不然也不会请斐潜前来验收视察,但是没有想到斐潜竟然摇头,这,这难道是什么地方不对了么?
是某个工匠操作失误了?或是那个地方卫生的管理没做好?还是有什么地方生产安全设备没到位?
太史明眼珠子不由得咕噜噜转了起来,头上也微微冒汗,望原材料堆积的区域看去,然后查看着是否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
斐潜站在工房中央的高台之上,举目四顾,并没有注意到身后侧的太史明有些紧张的表现。
工房占地很大,分割成为了好几个部分,冶炼区锻打区原材料区等等,间杂一人高的围墙还有道路相互间隔开。最显眼的自然是冶炼区域,沿着渭水的高炉一字排开,冒着浓浓的黑烟。忙碌的工匠和普通的工徒,正在搬运着燃料或是矿石。声音最大的却是锻铁区域,在一些的火炉旁边,铁匠正在叮叮当当的敲打着通红的铁块,和水锥击打巨大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似乎形成了一个有几分蒸汽朋克的场景。
这是汉代的工业,这是斐潜一力促成的改变。
其实严格说起来斐潜并没有提升多少,也没有出现像是蒸汽机车那样跨时代的改变,但是斐潜确实是将汉代冶金工业往前推动了很大的一步,而这一步的力量,都呈现在了这里。
『炒钢法』加上『灌钢法』,再加上水力锻打,这几个原本或许是割裂技术被联系到了一起,使得斐潜这里出产的钢质量更好,数量更多。
或许,若是这里持续扩张下去,眼前将出现大汉第一个大型炼铁厂……
一个真正的工厂,而不是一个扩大的工房。
『呼……』
斐潜呼出一口气,然后闻了闻似乎有些类似于后世帝都的气息,嗯,似乎加进了新的火油之后,这个味道就更像了。
『主公,可是有何处不妥?』太史明没有发现什么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但是依旧是小心翼翼的问道。
『安全一定要注重!防火,一定要做到最好!』斐潜指着那一片的原材料区域说道,『此处囤积大量媒、炭、油,稍有不慎,便成大祸!子鉴可是一定要注重此事!』明朝那个时候莫名其妙的大爆炸,斐潜可不想要在汉代长安就提前上演。
太史明连忙应下,心中嘀咕道,果然还是这个问题……
『等过了春忙,某再派遣些人手来……』斐潜继续说道,『仅有围墙仓壁间隔星火,恐怕还是有些风险,不如引渭水而入其中,挖修一些沟渠环绕间隔,一来隔绝扬尘,二来么,若是偶有失处,也可就近取水……嗯,火油不可用水灭之,还需额外储备些沙土……』
太史明一一记下。
随后,斐潜才将注意力放在了今天的重头戏上……
最新产出的钢。
说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太史明整个人明显就鲜亮了许多,声音洪亮,连眉眼都展开了不少,『此钢,可称玉钢,相比之前黑钢,色泽较淡,质坚且韧,又得轻便……这是玉钢刀,长六尺五寸,直背夹刃,锐利无匹……这是以玉钢锻打出来的铠甲,于之前的黑钢相比,足足轻了五斤,防御效用却更佳……』
斐潜看着样品,并没有说出像是什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话,毕竟兵刃这种东西,新材料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有和原有的材料相比较之后,才能确定是否有继续深挖,大规模生产的价值。
『六尺五寸,长了许多啊……这个重量,似乎只比原先的重了一点……』斐潜拿起了采用新材料的环首刀,顺手又抽出了黄旭的佩刀,左右掂量着,然后又翻转着手腕看着刀背和刀锋,『看起来像是百炼?』
太史明回答道:『正是。』
一般的环首刀,大多数都是三十炼的,当然,不是真的折叠三十次,而是指刀身表面的花纹数起来有三十层……所谓百炼钢也是如此,因为真要是折叠那么三十次,先不说会不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问题,一个不小心就会出现钢材内部的应力结构破坏,然后反而更加容易在战斗之中脆裂……
斐潜麾下,大部分制式三十炼的环首刀,一般长度在五尺一到五尺三这样,然后五十炼的最多到五尺五六,百炼的最长五尺八,五尺之下的是不合格,当然这都是汉尺啊。至于会有这么大的标准跨度,汉代工业么,自然不可能像是后世那样精准到了头发丝的程度,当然,像是曹操兵卒用的环首刀,没有更新换代的,甚至有的长度只有四尺五……
战场之上,这样的武器长度差距,就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兵卒的生死了。而现在新刀长六尺五寸,就意味着这种刀会更难使用,但是也会更有威力。
斐潜将刀递给了黄旭,让黄旭到前面去试刀。
算起来,如果这一次这种『玉钢』的材质能够大量生产,那么就意味着斐潜领地之内的装备会迎来第三次的技术材料升级了……
『哈!』
斐潜看着台下的黄旭,吐气开声,一刀将捆绑了麻绳和干草的木桩砍成两段,然后翻转刀身,在仔细检查木桩切口和刀刃的刀口之后,又朝着另外几个有的套了皮甲,有的套了札甲的靶子走去。
『材料配比都确定么?』斐潜问太史明道。
临时性的,或者说偶然性的出现一些特别的钢,并不稀奇,就像是在商代也会有人捡到一块陨铁,但是难就难在要稳定产出,所以太史明和他手下的那些士族子弟的作用就很重要,他们会将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都记录下来,然后形成了档案,使得大多数不认识字的工匠可以免去重复错误,而更有效的朝着成功去一点点的靠近。
而这个『玉钢』,就是『灌钢法』的新产物。
太史明显然是已经非常熟悉,根本不用翻看什么书卷木牍,便将大体上的材料来源说了一遍,当然没有说具体的配比比率,这些具体数据自然是需要保密的。其实么,按照华夏铁矿的尿性,即便是知道斐潜现在的一些材料比率,换了一个铁矿的原料,可能产出的就是一堆矿渣,而且好的钢材,也需要配合好的锻打,好的淬火技术……
说话之间,台下的黄旭将最后一个套着札甲的木桩砍翻,没能完全砍断,但是破进去的巨大豁口,已经说明了新环首刀的锐利和破坏力,检查过了刀身之后,转身朝着斐潜示意。
『善!子鉴,研制此材料的工匠姓甚名谁?』斐潜点头说道。
太史明拱手说道:『为首者姓蒲,名么,倒是只有贱名……』太史明略微比划了一下,说明是那个『蒲』字。
『贱名?』斐潜微微笑了,『如此,便赐此钢之名罢,另外,其余参与研制工匠,子鉴列一份名单上来,某亦有重赏!』
阳光正好照在新环首刀上,粼粼的刀纹闪耀着耀眼的光华,似乎都有些五彩散发出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本文网址:http://www.bqjie.com/xs/0/196/1076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ji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