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五章 大势所趋
推荐阅读:民间禁忌怪谈、我一无敌老祖,你挖我出来搞笑?、女神带娃上门,觉醒奶爸系统!、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快穿:一见钟情、炼神鼎、开局签道大帝修为、无限轮回,我用刀斩破诸天万界、被判无妻徒刑,傅总拿着孕检单哭疯、追妻失败后,傅总他想父凭子贵、
陆完在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后,便又消弭无声,战事趋向平淡,朝廷一直在等更多捷报传来,却苦候无果。
如此一来,有关沈溪必须尽快披挂上阵的传闻又甚嚣尘上,好像大明有危难非要沈溪出马不可。
进入三月,天气开始变得暖和起来。
春暖花开时节,本来沈溪想过几天舒心日子,出城去踏踏青,赏赏花,结果谢迁实在忍耐不住,在皇帝没有主动谈和的情况下,这日一早到内阁应卯。旁人不懂其中诀窍,以为皇帝在中间出了力,与首辅矛盾出现缓和,文官集团士气大振,如此一来沈溪继续留在家中休沐便失去理由。
谢迁回到朝廷,朱厚照没有特别表示,好像双方心照不宣,就此把以往的过节一笔揭过。谢迁重掌内阁后也没想着搞什么三把火,总归都是熟人,谢迁只是在文渊阁问了梁储、杨廷和等阁臣近来朝中大事,还没到未时便回到他位于长安街的小院。
当天闻讯前来拜访谢迁的人不少,六部尚书去了仨,杨一清、李鐩和费宏都走了一趟,三法司的人没有露面。又因沈溪身兼两部尚书,他都没出面,兵部和吏部的官员也没去。
谢迁留在小院时间不长,待了一个多时辰便打道回府,尽管出来一趟只是象征性走个过场,但还是在京城官场引起波澜,朝中议论纷纷。
张懋前去拜访的时间有些晚,谢迁已从小院离开,张懋没有勉强,当日他还要去见崔元,便没有追到谢府去。
沈溪得知谢迁回朝时,正在惠娘的小院,他留在这边已经有两天时间。
最近朝廷没什么大事,朱厚照对于朝事有什么疑问也不再烦扰他,让他可以安心在惠娘这里躲清静。
听说谢迁回朝,沈溪便意识到自己要改变现在这种消极的生活状态,下一步可能会被谢迁逼着回朝当差。
“……老爷休沐得太久了,朝廷事务真的没那么紧要吗?妾身老觉得自己耽搁了老爷的大事。”
沈溪坐在堂屋靠窗的位置看书,书是沈溪自己带过来的,并非是跟学问有关的书籍,而是一本工匠读本,上面画了很多工具和实物的图纸,做了分解剖析,以及制造流程,有大半是沈溪增加进去的。
这本书算是沈溪即将推出的工匠工具书,他准备拿来作为培养工匠的教材,他手底下吃饭的人不少,增加工匠人手的事,已着手让宋小城和惠娘去办,在江南广泛招募,其中大半原因跟造船有关。
沈溪抬头看了惠娘一眼,“就算谢阁老不计前嫌回朝当差,也不代表我就要马上回去聆听他的教诲……在家里清闲久了,我老是提不起精神来,不如多休息几天。”
惠娘道:“老爷还有别的请假理由吗?”
沈溪微微摇头:“我称病,说是因谢阁老之事,但也非完全都是,陛下该知道有些事勉强不得,我在朝中忙碌这么多年,精神一直紧绷着,好不容易松弛一下……总不能什么事都让我去做吧?就好像这次,我根本就没做好出征的打算……他们却总想赶鸭子上架,这不是恶心人吗?对我而言,能少一事便少一事罢!”
惠娘叹了口气,对沈溪这种消极躲避的态度不是很赞同,但她没有批评沈溪的资格,也就不再多言。
沈溪问道:“惠娘,之前跟你说过要在闽粤之地造船之事,你筹备得如何了?”
惠娘道:“老爷是为朝廷造船,为何要自己征调人手?难道不应该从北方尤其是京城抽调工匠和民夫,非要从南方征调不可吗?”
“两回事。”
沈溪微笑着说道,“造船既可以在北方造,也可以在南方造。既可为朝廷造,也可为自己造。”
惠娘不解地问道:“老爷自己要造船?是为出海做买卖吗?”
沈溪招招手,让惠娘到他近前,等惠娘坐在他身旁的椅子上后,沈溪才微笑着说道:“你看看,我已将造船的技术工艺都记录下来,这是其中一部分,下一步我准备让你带着书籍回一趟南方……”
惠娘听了脸色稍微一沉,大概想到要回南方山长水远,之前沈溪说过让她一直留在身边,但现在却又安排往南方,多少有些预料不到。
沈溪见惠娘脸色有变,不由道:“怎么,不想回去吗?”
惠娘道:“回去无妨,只是没有心理准备,刚刚从南方调拨一批货物到北方来,到现在生意还没完全摊开就要走了吗?”
沈溪点了点头:“别以为我是让你单独南下,我可舍不得,我准备跟你一起走。”
“啊?”
惠娘大惊失色道,“老爷也要往南方去?是要去……平叛?还是说老爷有更为要紧的事做?”
此时的惠娘目光中充斥的眷恋之情非常浓烈而真诚,沈溪看到后多少有些于心难忍,道:“很多事我没法跟你解释,大概就是我要离京往南方平叛,而你回去的主要任务,就是召集工匠进行培训,然后造船。南方造船的地点,位于泉州附近,到时候我会把具体方略告知你。”
惠娘低下头道:“那老爷身边带谁呢?就是……沈家内宅哪位夫人?”
沈溪道:“若我在外领兵,怎可能将家眷带在身边?她们自然会留在京城。”
惠娘想了一会儿,一些事实在想不明白,于是抬头看向沈溪,想从沈溪的神色中察觉到更多的东西。
沈溪主动避开惠娘的目光,道,“我会调拨给你二百万两银子,这些银子是与跟佛郎机人贸易时扣下的,也有之前咱做买卖所得银两……”
惠娘摇头:“这么大笔金额,妾身怕是没有能力运营开来。”
沈溪微笑着说道:“旁人我不敢说,你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就算你在某些方面力不从心,也有衿儿帮你,再者这次背后还有宋小城等人出力,我还会派些人回南方……”
惠娘蹙眉:“老爷想让妾身露面,让那些老兄弟都知道妾身的存在?”
说话时,惠娘显得很担心,因为沈溪这次安排她跟宋小城等一些老人接洽,就算她有意避开,也会被宋小城等人察觉端倪,到底跟沈溪出来的这群人已不是纯粹的商贾,他们有官府背景,还有很多人成为朝廷的斥候和细作,在调查情报方面不是门外汉。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沈溪让她接近老弟兄,暴露身份的可能性就无限大。
沈溪道:“不想隐瞒你,我确实有这方面的打算。”
惠娘这次坚定摇头:“曾经的妾身已经死了,老爷也答应不让妾身再接触以前的人,老爷现在是要言而无信么?”
沈溪突然伸出手,将惠娘的手捉过来,紧紧地握在手中,“惠娘,你应该相信我,我不会害你。这次让你出面做一些事,并非跟以前一样需要抛头露面,这不是目的,有些事我现在没法跟你做过多解释。”
惠娘神色间满是迟疑,她望着沈溪,好像是在用目光哀求沈溪放弃让她跟以前老弟兄接触。
但沈溪却摇头,再次道:“这件事我已经定下来,反对无效,你只要记住一点,我不会害你,剩下的事都我都会安排好。将来有什么事,也是我跟你一起承担,我不希望你一辈子都生活在阴影之中!”
……
……
惠娘没想明白沈溪要做什么。
当天沈溪没法再留在惠娘处,入夜前就将离开,不过在此之前他留下来跟惠娘一起吃晚饭。
饭桌上不但有惠娘和李衿,还有东喜和随安,至于其他下人则没有资格登堂入室。
吃饭时很安静,沈溪没说什么,惠娘也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即便李衿不知之前沈溪跟惠娘说了什么,也大概明白惠娘在跟沈溪闹别扭。
跟惠娘相处久了,李衿对惠娘的脾性非常了解,惠娘是那种藏不住心事的人。
沈溪吃得很快,等他将碗筷放下后,李衿还想为他盛饭,沈溪一把按住李衿的手。
“衿儿,大概再有半个月左右,我们就要从京城出发南下,这些日子赶紧将京城一些买卖收尾,若一些东西不好出手,就干脆留着商会慢慢变卖,不必非要赚多少银子,给自己太大压力。”
李衿望了惠娘一眼,这才道:“老爷要带姐姐和奴走吗?”
惠娘继续吃饭,好像没听到沈溪跟李衿的对话一样。
沈溪笑了笑道:“总不能永远在京城待着,不要以为这次我是去领兵平叛,就算是,也只是顺道……我要去南直隶办差,到南京走一趟。”
李衿秀眉微蹙,显然很犹豫,但有些事她却没法说出口。
沈溪即将要站起身告辞离开,惠娘突然道:“亦儿不是要嫁进宫去吗?你不等她出嫁了?”
沈溪道:“春天出嫁正当时,我之所以说在半月后出发,便是因为皇宫定下的婚期差不多就是那时候,只要大婚之期一结束,我就将离开京城,两件事并不冲突。”
“老爷,您不会是想避开……”李衿还想问,但发现惠娘瞪着她时,便住嘴了。
沈溪笑道:“不用多想,把行李收拾好,只等我派人前来通知便可。未来这些日子我陪你们的时间不多,但在路上……我们近乎可以朝夕相对,就当是出去散散心吧。”
……
……
围绕一场叛乱,朝廷又开始出现不同声音,主要涉及调兵和领兵之事,沈溪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此时沈溪仍称病不出,朝中开始出现非议,毕竟谢迁已回朝,这股质疑和非议声越发强烈。
三月初四上午,张懋和夏儒一起进宫。
二人得到皇帝口谕入宫叙话,至于是否有机会面圣他们不清楚,路上他们碰到同样奉诏入宫的户部尚书杨一清。
“……应宁,你在朝担任要职,不知此番是否陛下召集吾等,商议军情?”张懋显得很谨慎,想从杨一清这里探得口风。
杨一清道:“具体情况尚不知晓,但听闻六部中除兵部、户部外,其余几位尚书一同被传召,或是南边有何紧要情况需要朝中重臣商讨。”
张懋露出恍然之色,好似明白了什么,不再跟杨一清谈具体事宜,只是闲扯两句,便继续往乾清宫去了。
人还没过午门,便有宫里的太监在那儿等候,却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兴。
李兴见到三人,匆忙过来说道:“张老公爷、国丈、杨大人,陛下有旨,请三位去内阁商讨要事。”
张懋诧异地问道:“为何不是去乾清宫?”
李兴陪笑道:“此番召集商议的是战事调度的问题,陛下并未说要出席,只是让诸位大人自行商讨,将结果呈交便可。”
“这……”
张懋非常尴尬,本以为有面圣机会,却得知不过是到内阁跟六部尚书一同商讨,等于说是先由臣子自行做出决策,再由皇帝审批。
张懋本想让杨一清说两句,侧头一眼,却见杨一清满脸回避之色,似乎不想吱声,顿时迟疑起来,道:“既如此,劳烦李公公在前带路。”
李兴道:“咱家不会跟三位一同前去,还有差事要办,不过会差人相送……三位请。”
说完,李兴叫来下人安排妥当,便重新回到门前站定。
张懋见状无奈摇头,跟着带路的太监往文渊阁去了。
走远后,夏儒问道:“陛下这是何意?为何让臣子自行商讨?”
张懋道:“我也不太明白,有什么好商议的?不过今天于乔大概也在,有他的话,用得着我们来说什么吗?”
张懋说这话时没有避开杨一清,大概是想让杨一清了解他的态度,谁知等他往杨一清身上打量时,却发现杨一清头偏向一边,似乎在看风景,什么都没听到,脚步丝毫也不见停滞。
夏儒不明就里:“若是兵部那位也在,倒好说些……不过照理说司礼监太监也该出席才对,张公公来还是不来?”
张懋笑了笑:“现在只说有军情商议,其它事一概不知,还是等见到人后再问吧,现在谈什么都为时尚早。”
夏儒点头,顺着张懋的目光往杨一清身上望了望,只见杨一清神色冷峻,眉头微微皱着,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不由暗自叹了口气。
……
……
如同杨一清所言,朝中主要大臣都被传召,六部尚书来了四个,左都御史洪钟也列席,内阁四位大学士都在,司礼监的人倒是未出现,五军都督府列席的有张懋、夏儒、崔元和朱晖四人。
即便如此,也是济济一堂十几号人。
本来文渊阁就不大,一群人坐下来后还显得有些拥挤,椅子都是临时加上的,谢迁、张懋坐在当首的位置,连素来心高气傲的朱晖都要往两旁坐,至于旁人更是随便找把椅子坐下。
张懋环视一圈,一摆手:“于乔啊,这人差不多到齐了,有事咱可以说了?”
谢迁道:“代表陛下的人都没来,咱具体商议什么?”
张懋稍微有些尴尬,心想:“原来谢于乔都不知陛下是何意,若沈之厚在的话,断不至于如此尴尬,却不知今日之事是否跟之厚有关?于乔态度还是如此倔强……他回朝未必是好事啊。”
正说话间,门口传来脚步声,只见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苑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另外三名秉笔太监。
虽然谢迁不待见张苑,但出于礼数还是起身相迎,而张苑脸上则带着几分自得的笑容,好像他的地位已凌驾于眼前这些大臣之上。
简单见礼过后,张苑道:“诸位大人请坐吧,咱家奉皇命主持今日军议。”
杨廷和相对直白一些,问道:“是何军议?本朝并无如此传统。”
这话多少有些不敬,张苑没着恼,笑着道:“杨大学士问得好,咱家其实也跟陛下请示过,按照陛下之意,这军议便是在陛下不出面的情况下,由诸位共同商讨军国大事,暂定只要有重大事务便会请诸位来,至于兵部那边……兵部没来人吗?”
本来张苑要点兵部代表的名字,突然想到有资格出席的沈溪还在家,称病不出,兵部左侍郎陆完又领兵在外,等于说涉及兵马调动这种事情,作为事主的兵部却没人出席。
李兴过来道:“张公公,之前陛下之意,只有各位尚书才能列席,因而未派人去吏部和兵部通知。”
张苑竖起手来,道:“无妨,今日便由诸位商讨,若将来有需要,可能会让沈尚书前来,或者由吏部和兵部中人代劳。诸位请坐,开始议论吧。”
杨廷和多少有些不甘心,望着谢迁,似在等谢迁表态说这会议不合理法。
不过谢迁却神色淡然,先一步坐下,一语不发。
张苑本想往主位落坐,但见已被张懋和谢迁占据,他也没脸靠前,只是悻悻然找了张椅子在一侧坐下,再道:“诸位大人,这里是地方上几份呈奏,有从内阁递上来的,还有前线将领的密奏,诸位看过后给点意见吧。”
在场很多人好奇地打量张苑拿出来的奏本,对于内阁转呈的公文他们没多少好奇心,在意的是所谓的密奏写了什么。
照理说大明所有上奏都要通过通政司,但涉及军情上报,朝廷有严格的保密机制,会出现战时上呈密奏的情况,并非是正德朝首创,不过这次上密奏的却都是朱厚照身边亲信,在外领兵并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军情的其实只有许泰和江彬而已,连马中锡都不会走这条途径。
张苑将几分奏疏拿过去,放在桌子上,先逐一看过,再传递给身边人,每人阅读的时间不长,只能粗略了解内容。
等一圈传递下来,后续人还没看完,张苑已迫不及待道:“诸位大人想必看到了,地方平叛并不那么顺利,这还只是对付京畿周边的叛军,中原之地的叛匪数量有数十万之众,若任其发展,将来兵马数量多达上百万都说不准。”
谢迁没作声,杨廷和先开口了:“之前朝廷已接连派出几路人马,加上地方卫所,总数数十万之巨,难道还要朝廷另行派兵?”
杨廷和接连两次出来代表文官说话,让张苑心生戒备,暗忖:“谢老头自己不表态,让杨介夫出来说话是何用意?”
杨廷和说完后直接瞪着张苑,似在诘问。
张懋却主动接过话茬,微笑着说道:“介夫问得不对,有乱就要平,不管出动多少人马,能及早平乱才是重点。何况陛下是让咱们商议,而非说要直接调兵……群策群力,谁有想法直接说便可。”
“对。”旁边有人应声,附和的基本都是夏儒和张子麟这样本身政治上没有倾向的中立派。
至于旁人,就连平时跟谢迁走得近的杨一清都没多发话。
张苑道:“张老公爷说得极是,陛下让诸位商议,有何想法尽管畅所欲言便可,陛下没来,平时可能会顶撞的话,现在不需多避讳,不过由于最后要上奏陛下御览,所以诸位还是要多思量,尽量做到不跟陛下的想法冲突。咱家这是替诸位大人着想,可别怪咱家多嘴多舌。”
张苑表现得很和善,好像在帮在场大臣,但有心人都知道,在沈溪不来的情况下,主要矛盾便是内阁跟司礼监产生,也就是说真正的矛盾焦点在谢迁和张苑身上。
张苑发言后,在场人面面相觑,都在等其他人出来说话,不过就连之前发声的杨廷和也不言语,好像在等一个有份量的人接茬。
张懋像个老狐狸一样笑而不语,目光落定在谢迁身上。
“咳咳。”
谢迁清了清嗓子,终于开口,声音不急不慢,“这中原之乱,从前年冬天便开始,胡重器带兵暂时平息,却因朝廷出兵西北令其做大,如今派出数路人马,看起来控制局势,但平叛大军只能守住外围,无法伤叛军根本,反倒是叛军在齐鲁和南直隶发展壮大,有北上和南下等数支主力……”
谢迁的话,基本是在场人能看到的,不过是做出总结。
张苑见谢迁开口,毫不客气,直接质问:“那谢大人觉得当如何平叛?是靠地方人马,还是继续调京畿守备兵马南下?又或者从边军调兵?”
谢迁道:“老夫的意见从开始就没变过,要平叛,便以最懂兵的沈之厚领兵,至于要调哪里的人马……由他自己来定。他愿领兵,老夫对出兵细节绝不干涉!”
谢迁把话撂下,也算是对周围的人表明态度。
在场多数人都知道谢迁一直以来希望沈溪出京城以避开朝中上下对其非议,似乎觉得谢迁的话没有新意,只有杨廷和等极少数人才知道,其实谢迁在关于是否调沈溪出征的问题上也经历过心态上的反复。
杨廷和忍不住打量谢迁,似对谢迁的态度变化有所不解。
张苑没发话,脸色不太好看。
张懋叹息道:“于乔,你的心思谁都能理解,让之厚去,总归是最妥善的方法,不过之前几年他长期在外领兵,好不容易回京城清静几日,便又让他披挂上阵,是否对他有所不公?”
张懋的话,听起来是在为沈溪叫屈,但明眼人却可以感觉出,他说的近乎就是废话,他自己的意见根本未曾清晰表达出来。
谢迁道:“为朝廷做事,义不容辞,换作你我也一样,不是说朝廷非要用谁,他领兵在外跟如今这般装病不出,有何区别?”
此话之直白,令在场人等都不太适应。
尽管很多人知沈溪并非是真病,但此话被谢迁当着众多人的面说出来,完全不给沈溪颜面,也让在场人觉得,谢迁这是有意针对沈溪,要把文官内部矛盾激化,反而会便宜张苑或江彬之流。
“那此事可再商议……”
张懋又说了一句没营养的话,说是商议,其实就是暂时不表态,或者在跟皇帝的提议中也不要列上。
张苑却笑了笑:“为何要从长计议?干脆早些定下,谢大人是觉得沈大人出征是当前最好方略,此非咱家曲解,是吧?”
他脸上的笑容似在跟在场人表明他有什么阴谋诡计,很多人心里打怵,觉得张苑是利用谢迁来对付沈溪。
一些人心想:“沈之厚在朝,对那些有野心之人到底是一种震慑,张苑一早就想仿效刘瑾成为朝中只手遮天的人物,这样的人怎容得下沈之厚?倒是谢于乔跟沈之厚不对付,实在没必要,你谢于乔就算再专横,到底不是要找接班人?”
谢迁听出张苑话语中有利用他的意思,依然很坚持:“若此事成行,自然再好不过。”
杨廷和出面道:“谢老,此事是否容后再议?”
本来杨廷和完全站在支持让沈溪出兵的立场上,但现在当众商议此事,又觉得张苑背后隐藏有阴谋,杨廷和便觉得谢迁可能是被张苑挑唆,便直接提醒,大概是让谢迁冷静下来再做详细商议,而非急切间做出决定。
张苑笑道:“杨大学士这是作何?你莫非是要替谢阁老做主?”
杨廷和怒气冲冲地瞪了张苑一眼,却没发作,谢迁则神色淡然,一抬手道:“老夫的意见便是如此,既要将会议结果告知陛下,这个建议可以记录下来,谁有意见的话请直说,或是直接上奏陛下知悉。”
……
……
沈溪人在府宅内,也得知了宫里正在进行一场关系中原战场的会议。
这场会议虽然他非主导人,却因会议的形式乃是他之前跟朱厚照提过的,明白朱厚照不想理会朝事,又对谢迁和张苑等人不放心,所以干脆自己不出面,让大臣自行商讨,最后再结果汇总到他那里去,算是一种“创新”。
此时沈府,沈溪正在接见一位宾客,或者说是他的老朋友,苏通。
苏通这次是主动来访,本以为见不到沈溪,却直接见到沈溪本人,苏通来见沈溪的一个目的,是有关皇帝接下来的安排,朱厚照想让苏通和郑谦随军出征,却并没说要跟谁一起出征。
“……沈大人,听陛下之意,是要再派出人马,在下跟郑兄到底没有行军作战的经验,只能先打探此事缘由,或者是否有机会推搪?”
苏通很为难,他只是举人出身,此番安排到兵部当差,就是朱厚照给他二人提供的便利,让他们可以跟着沈溪做事,累积资历,至于这次皇帝有意让他二人出征,他们自己没琢磨清楚,沈溪却知道,这是朱厚照想重点栽培苏通和郑谦的征兆。
皇帝要栽培亲信,之前已派出江彬和许泰等人,现在又将苏通和郑谦送出京师,大概意思其实已很明显,就是让他二人在平叛中获得功劳,回来后委以重任。
沈溪道:“若是你跟郑兄随我一起出征呢?”
“啊?”
苏通惊讶了一下,问道,“沈大人没开玩笑吧?您现在……若是能跟随沈大人您一起出征固然是好,但就怕太过勉强。其实在下来找您,也并非是……唉,真不知该如何说起。”
苏通生怕沈溪误会他是来当皇帝的说客,鼓动沈溪出征,所以想为自己解释,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
沈溪却显得无所谓,道:“其实在下有意跟陛下请奏出兵,中原叛乱已经超出之前的预估,若再不及时平乱,会极大地影响民生。”
苏通道:“若沈大人要出征的话,在下跟郑兄倒是愿意在帐前效犬马之劳。”
沈溪点了点头,道:“如此一来,苏兄也就不用多担心,回去后做一些准备便可……出征可能要延后几日,陛下跟舍妹的婚事即将完成,而我也会在这一两日上书陛下。”
“好,好。”
苏通终于释怀,虽然他并不想随军出征,不过想到是跟着此前从无败绩的沈溪出去,心中到底安定下来。
跟着旁人是否得到军功难说,跟着沈溪近乎就是去白捡便宜的,连不可一世的鞑靼人都不是沈溪的对手,还担心一群毛贼会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
沈溪再道:“准备最好充分一些,苏兄你最好养精蓄锐几日,若有机会面圣的话,也跟陛下多提点几句,便说我非因为其他原因而出兵,只不过是忠君体国,为大明效死命!”
……
……
宫中会议还在进行。
在有了谢迁的态度后,剩下的事只是走过场,所有调兵方略都不及让沈溪带兵实在,这道理所有人都明白。
但这话怎么跟皇帝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难题,现在问题似乎解决了,皇帝给了机会让臣子商议,话由首辅大臣开口,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很有可能会顺着首辅的话跟皇帝说,如此便解开谁去进言的难题。
有关沈溪领兵是否最优方案,在朝中多有议论,至少有一点在场的文臣武将知道,那就是让沈溪领兵总归不是坏事,既能解决文臣内部的纠纷,又能给地方平乱将士带去鼓励,让流寇心惊胆寒……
会议差不多快结束时,张苑做总结道:“……陛下如今对平乱之事非常看重,之前虽有坚持,到如今都可权宜变通,若是诸位觉得有些话会唐突陛下而不便说,那就是不忠不孝!”
这话大概意思,还让在场人等提出更多进言,大有转告进言之意。
不过除了谢迁外,其他人还没谁愿意跟皇帝的意愿顶着来,张苑的话没得到更多反馈。
张苑多少有些不悦,道:“诸位既然没有更多的话对陛下说,那咱家便进言两句,西北调兵刻不容缓,此番不但要从宣大一线调拨,连偏关,甚至更远的三边之地,也会调拨人马,陛下要以举朝之兵马平乱,已经让那些贼人安稳过了个年,可不能让他们再过一年!”
杨廷和点头道:“既然朝廷决心平乱,总不会再经一年之久。”
张苑道:“谁不希望能早些将叛乱扫除?但也要看领军平乱之人是否有本事……陆侍郎的确是人中翘楚,不过在沈大人面前还是相形见绌,咱家此番在诸位大人这里没得到太多的建议,倒是记住谢阁老那句只能让沈大人出兵的话……”
说话间,张苑又在看谢迁,按照在场一些人的理解,张苑是怕谢迁回头不认账,说这话不是他说的。
谢迁清了清嗓子:“老夫衷心希望之厚领兵前去平叛,如此也算是对大明最好的交待,他入朝以来,做事的确鲁莽了些,但行军布阵从未犯错,如今中原平乱的领兵者中,有几位还是他举荐的,这些人没法做到尽快平息叛乱,他自己不出马接手这烂摊子,又能找谁?”
张苑笑道:“也是,也是,兵部尚书行调兵事,甚至危难之时亲自领兵,总归说得过去。诸位没意见吧?”
在场之人这才明白,张苑兜兜转转的目的,还是要让在场人等同意谢迁的观点,很可能是张苑觉得光靠谢迁一人的进言不起作用,就算皇帝也有意要改变之前的策略让沈溪出兵,但念及跟谢迁的矛盾,仍旧会断然拒绝。
但若是参加会议的人联名上奏,那成事的概率就会大增。
在场多数都是文官,他们对于行伍之事本就不了解,就算是对兵马调动布局等了如指掌的张懋和朱晖,真正亲历战场的机会也少得可怜,毕竟理论跟实践差距很大。
张苑道:“既然诸位没问题的话,那就联名吧。”
张苑还是把最终目的说了出来。
听到这话文武重臣基本上没什么太多惊讶的表示,有关沈溪出兵的问题从年前便在议论,到此时好像终于要有一个结果,至于是否由皇帝主导已无所谓,由张苑出面其实意义差不多,张苑代表的始终是皇帝的意志。
众大臣联名,最后皇帝再做一些象征性的拒绝和拉锯,很快事情便会定下来。
杨廷和似乎也明白什么,心想:“之前谢老已有改变想法,让沈之厚不再领兵出征,如今态度改变,大概与陛下授意有关,若谢老不出来发话,光靠张苑和在场大臣,怕也是无济于事。”
他望着谢迁,当发现谢迁脸上满是阴霾时,更加确定了心中的想法。
随着众人开始起草上疏,再由谢迁带头署名,之后众人都将自己的名字签上去,就算有人不情愿,也不得不从众。
张苑不需要联名,在旁看着,脸上满是得意之色,道:“诸位大人,咱家把丑话说在前面,若有意见最好现在提出来,还可以再行商讨,如果联名上奏后再说这并非你本意,那可就是欺君罔上,到时咱家也不会向着诸位。”
这话更像是在威胁!
谢迁不惧,但始终很多人还是很忌惮的,在大明,一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地位也非寻常部堂可比。
如果人人都有沈溪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好说,关键是正德朝,大部分臣子很难见到皇帝一面,而张苑则可代天子朱批,更有面圣权限,若是张苑能将进谏皇帝的言路堵死,就是第二个刘瑾,至于刘瑾在全盛时有多嚣张,在场之人都有深刻的体会。
谢迁平时脾气很急,但在被张苑说话威胁时却只字不言,等他署名之后便坐在那闭着眼,好像是在闭目养神,他不说话也就代表文官不会跟张苑直接起冲突,至于五军都督府中人也都是识相的,四个人中领头的张懋就是老狐狸,至于崔元和夏儒则是靠裙带关系上位自也不会多提,而朱晖看起来是实干派的,但其实更无主见。
www.bq46.cc。m.bq46.cc
如此一来,有关沈溪必须尽快披挂上阵的传闻又甚嚣尘上,好像大明有危难非要沈溪出马不可。
进入三月,天气开始变得暖和起来。
春暖花开时节,本来沈溪想过几天舒心日子,出城去踏踏青,赏赏花,结果谢迁实在忍耐不住,在皇帝没有主动谈和的情况下,这日一早到内阁应卯。旁人不懂其中诀窍,以为皇帝在中间出了力,与首辅矛盾出现缓和,文官集团士气大振,如此一来沈溪继续留在家中休沐便失去理由。
谢迁回到朝廷,朱厚照没有特别表示,好像双方心照不宣,就此把以往的过节一笔揭过。谢迁重掌内阁后也没想着搞什么三把火,总归都是熟人,谢迁只是在文渊阁问了梁储、杨廷和等阁臣近来朝中大事,还没到未时便回到他位于长安街的小院。
当天闻讯前来拜访谢迁的人不少,六部尚书去了仨,杨一清、李鐩和费宏都走了一趟,三法司的人没有露面。又因沈溪身兼两部尚书,他都没出面,兵部和吏部的官员也没去。
谢迁留在小院时间不长,待了一个多时辰便打道回府,尽管出来一趟只是象征性走个过场,但还是在京城官场引起波澜,朝中议论纷纷。
张懋前去拜访的时间有些晚,谢迁已从小院离开,张懋没有勉强,当日他还要去见崔元,便没有追到谢府去。
沈溪得知谢迁回朝时,正在惠娘的小院,他留在这边已经有两天时间。
最近朝廷没什么大事,朱厚照对于朝事有什么疑问也不再烦扰他,让他可以安心在惠娘这里躲清静。
听说谢迁回朝,沈溪便意识到自己要改变现在这种消极的生活状态,下一步可能会被谢迁逼着回朝当差。
“……老爷休沐得太久了,朝廷事务真的没那么紧要吗?妾身老觉得自己耽搁了老爷的大事。”
沈溪坐在堂屋靠窗的位置看书,书是沈溪自己带过来的,并非是跟学问有关的书籍,而是一本工匠读本,上面画了很多工具和实物的图纸,做了分解剖析,以及制造流程,有大半是沈溪增加进去的。
这本书算是沈溪即将推出的工匠工具书,他准备拿来作为培养工匠的教材,他手底下吃饭的人不少,增加工匠人手的事,已着手让宋小城和惠娘去办,在江南广泛招募,其中大半原因跟造船有关。
沈溪抬头看了惠娘一眼,“就算谢阁老不计前嫌回朝当差,也不代表我就要马上回去聆听他的教诲……在家里清闲久了,我老是提不起精神来,不如多休息几天。”
惠娘道:“老爷还有别的请假理由吗?”
沈溪微微摇头:“我称病,说是因谢阁老之事,但也非完全都是,陛下该知道有些事勉强不得,我在朝中忙碌这么多年,精神一直紧绷着,好不容易松弛一下……总不能什么事都让我去做吧?就好像这次,我根本就没做好出征的打算……他们却总想赶鸭子上架,这不是恶心人吗?对我而言,能少一事便少一事罢!”
惠娘叹了口气,对沈溪这种消极躲避的态度不是很赞同,但她没有批评沈溪的资格,也就不再多言。
沈溪问道:“惠娘,之前跟你说过要在闽粤之地造船之事,你筹备得如何了?”
惠娘道:“老爷是为朝廷造船,为何要自己征调人手?难道不应该从北方尤其是京城抽调工匠和民夫,非要从南方征调不可吗?”
“两回事。”
沈溪微笑着说道,“造船既可以在北方造,也可以在南方造。既可为朝廷造,也可为自己造。”
惠娘不解地问道:“老爷自己要造船?是为出海做买卖吗?”
沈溪招招手,让惠娘到他近前,等惠娘坐在他身旁的椅子上后,沈溪才微笑着说道:“你看看,我已将造船的技术工艺都记录下来,这是其中一部分,下一步我准备让你带着书籍回一趟南方……”
惠娘听了脸色稍微一沉,大概想到要回南方山长水远,之前沈溪说过让她一直留在身边,但现在却又安排往南方,多少有些预料不到。
沈溪见惠娘脸色有变,不由道:“怎么,不想回去吗?”
惠娘道:“回去无妨,只是没有心理准备,刚刚从南方调拨一批货物到北方来,到现在生意还没完全摊开就要走了吗?”
沈溪点了点头:“别以为我是让你单独南下,我可舍不得,我准备跟你一起走。”
“啊?”
惠娘大惊失色道,“老爷也要往南方去?是要去……平叛?还是说老爷有更为要紧的事做?”
此时的惠娘目光中充斥的眷恋之情非常浓烈而真诚,沈溪看到后多少有些于心难忍,道:“很多事我没法跟你解释,大概就是我要离京往南方平叛,而你回去的主要任务,就是召集工匠进行培训,然后造船。南方造船的地点,位于泉州附近,到时候我会把具体方略告知你。”
惠娘低下头道:“那老爷身边带谁呢?就是……沈家内宅哪位夫人?”
沈溪道:“若我在外领兵,怎可能将家眷带在身边?她们自然会留在京城。”
惠娘想了一会儿,一些事实在想不明白,于是抬头看向沈溪,想从沈溪的神色中察觉到更多的东西。
沈溪主动避开惠娘的目光,道,“我会调拨给你二百万两银子,这些银子是与跟佛郎机人贸易时扣下的,也有之前咱做买卖所得银两……”
惠娘摇头:“这么大笔金额,妾身怕是没有能力运营开来。”
沈溪微笑着说道:“旁人我不敢说,你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就算你在某些方面力不从心,也有衿儿帮你,再者这次背后还有宋小城等人出力,我还会派些人回南方……”
惠娘蹙眉:“老爷想让妾身露面,让那些老兄弟都知道妾身的存在?”
说话时,惠娘显得很担心,因为沈溪这次安排她跟宋小城等一些老人接洽,就算她有意避开,也会被宋小城等人察觉端倪,到底跟沈溪出来的这群人已不是纯粹的商贾,他们有官府背景,还有很多人成为朝廷的斥候和细作,在调查情报方面不是门外汉。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沈溪让她接近老弟兄,暴露身份的可能性就无限大。
沈溪道:“不想隐瞒你,我确实有这方面的打算。”
惠娘这次坚定摇头:“曾经的妾身已经死了,老爷也答应不让妾身再接触以前的人,老爷现在是要言而无信么?”
沈溪突然伸出手,将惠娘的手捉过来,紧紧地握在手中,“惠娘,你应该相信我,我不会害你。这次让你出面做一些事,并非跟以前一样需要抛头露面,这不是目的,有些事我现在没法跟你做过多解释。”
惠娘神色间满是迟疑,她望着沈溪,好像是在用目光哀求沈溪放弃让她跟以前老弟兄接触。
但沈溪却摇头,再次道:“这件事我已经定下来,反对无效,你只要记住一点,我不会害你,剩下的事都我都会安排好。将来有什么事,也是我跟你一起承担,我不希望你一辈子都生活在阴影之中!”
……
……
惠娘没想明白沈溪要做什么。
当天沈溪没法再留在惠娘处,入夜前就将离开,不过在此之前他留下来跟惠娘一起吃晚饭。
饭桌上不但有惠娘和李衿,还有东喜和随安,至于其他下人则没有资格登堂入室。
吃饭时很安静,沈溪没说什么,惠娘也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即便李衿不知之前沈溪跟惠娘说了什么,也大概明白惠娘在跟沈溪闹别扭。
跟惠娘相处久了,李衿对惠娘的脾性非常了解,惠娘是那种藏不住心事的人。
沈溪吃得很快,等他将碗筷放下后,李衿还想为他盛饭,沈溪一把按住李衿的手。
“衿儿,大概再有半个月左右,我们就要从京城出发南下,这些日子赶紧将京城一些买卖收尾,若一些东西不好出手,就干脆留着商会慢慢变卖,不必非要赚多少银子,给自己太大压力。”
李衿望了惠娘一眼,这才道:“老爷要带姐姐和奴走吗?”
惠娘继续吃饭,好像没听到沈溪跟李衿的对话一样。
沈溪笑了笑道:“总不能永远在京城待着,不要以为这次我是去领兵平叛,就算是,也只是顺道……我要去南直隶办差,到南京走一趟。”
李衿秀眉微蹙,显然很犹豫,但有些事她却没法说出口。
沈溪即将要站起身告辞离开,惠娘突然道:“亦儿不是要嫁进宫去吗?你不等她出嫁了?”
沈溪道:“春天出嫁正当时,我之所以说在半月后出发,便是因为皇宫定下的婚期差不多就是那时候,只要大婚之期一结束,我就将离开京城,两件事并不冲突。”
“老爷,您不会是想避开……”李衿还想问,但发现惠娘瞪着她时,便住嘴了。
沈溪笑道:“不用多想,把行李收拾好,只等我派人前来通知便可。未来这些日子我陪你们的时间不多,但在路上……我们近乎可以朝夕相对,就当是出去散散心吧。”
……
……
围绕一场叛乱,朝廷又开始出现不同声音,主要涉及调兵和领兵之事,沈溪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此时沈溪仍称病不出,朝中开始出现非议,毕竟谢迁已回朝,这股质疑和非议声越发强烈。
三月初四上午,张懋和夏儒一起进宫。
二人得到皇帝口谕入宫叙话,至于是否有机会面圣他们不清楚,路上他们碰到同样奉诏入宫的户部尚书杨一清。
“……应宁,你在朝担任要职,不知此番是否陛下召集吾等,商议军情?”张懋显得很谨慎,想从杨一清这里探得口风。
杨一清道:“具体情况尚不知晓,但听闻六部中除兵部、户部外,其余几位尚书一同被传召,或是南边有何紧要情况需要朝中重臣商讨。”
张懋露出恍然之色,好似明白了什么,不再跟杨一清谈具体事宜,只是闲扯两句,便继续往乾清宫去了。
人还没过午门,便有宫里的太监在那儿等候,却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兴。
李兴见到三人,匆忙过来说道:“张老公爷、国丈、杨大人,陛下有旨,请三位去内阁商讨要事。”
张懋诧异地问道:“为何不是去乾清宫?”
李兴陪笑道:“此番召集商议的是战事调度的问题,陛下并未说要出席,只是让诸位大人自行商讨,将结果呈交便可。”
“这……”
张懋非常尴尬,本以为有面圣机会,却得知不过是到内阁跟六部尚书一同商讨,等于说是先由臣子自行做出决策,再由皇帝审批。
张懋本想让杨一清说两句,侧头一眼,却见杨一清满脸回避之色,似乎不想吱声,顿时迟疑起来,道:“既如此,劳烦李公公在前带路。”
李兴道:“咱家不会跟三位一同前去,还有差事要办,不过会差人相送……三位请。”
说完,李兴叫来下人安排妥当,便重新回到门前站定。
张懋见状无奈摇头,跟着带路的太监往文渊阁去了。
走远后,夏儒问道:“陛下这是何意?为何让臣子自行商讨?”
张懋道:“我也不太明白,有什么好商议的?不过今天于乔大概也在,有他的话,用得着我们来说什么吗?”
张懋说这话时没有避开杨一清,大概是想让杨一清了解他的态度,谁知等他往杨一清身上打量时,却发现杨一清头偏向一边,似乎在看风景,什么都没听到,脚步丝毫也不见停滞。
夏儒不明就里:“若是兵部那位也在,倒好说些……不过照理说司礼监太监也该出席才对,张公公来还是不来?”
张懋笑了笑:“现在只说有军情商议,其它事一概不知,还是等见到人后再问吧,现在谈什么都为时尚早。”
夏儒点头,顺着张懋的目光往杨一清身上望了望,只见杨一清神色冷峻,眉头微微皱着,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不由暗自叹了口气。
……
……
如同杨一清所言,朝中主要大臣都被传召,六部尚书来了四个,左都御史洪钟也列席,内阁四位大学士都在,司礼监的人倒是未出现,五军都督府列席的有张懋、夏儒、崔元和朱晖四人。
即便如此,也是济济一堂十几号人。
本来文渊阁就不大,一群人坐下来后还显得有些拥挤,椅子都是临时加上的,谢迁、张懋坐在当首的位置,连素来心高气傲的朱晖都要往两旁坐,至于旁人更是随便找把椅子坐下。
张懋环视一圈,一摆手:“于乔啊,这人差不多到齐了,有事咱可以说了?”
谢迁道:“代表陛下的人都没来,咱具体商议什么?”
张懋稍微有些尴尬,心想:“原来谢于乔都不知陛下是何意,若沈之厚在的话,断不至于如此尴尬,却不知今日之事是否跟之厚有关?于乔态度还是如此倔强……他回朝未必是好事啊。”
正说话间,门口传来脚步声,只见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苑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另外三名秉笔太监。
虽然谢迁不待见张苑,但出于礼数还是起身相迎,而张苑脸上则带着几分自得的笑容,好像他的地位已凌驾于眼前这些大臣之上。
简单见礼过后,张苑道:“诸位大人请坐吧,咱家奉皇命主持今日军议。”
杨廷和相对直白一些,问道:“是何军议?本朝并无如此传统。”
这话多少有些不敬,张苑没着恼,笑着道:“杨大学士问得好,咱家其实也跟陛下请示过,按照陛下之意,这军议便是在陛下不出面的情况下,由诸位共同商讨军国大事,暂定只要有重大事务便会请诸位来,至于兵部那边……兵部没来人吗?”
本来张苑要点兵部代表的名字,突然想到有资格出席的沈溪还在家,称病不出,兵部左侍郎陆完又领兵在外,等于说涉及兵马调动这种事情,作为事主的兵部却没人出席。
李兴过来道:“张公公,之前陛下之意,只有各位尚书才能列席,因而未派人去吏部和兵部通知。”
张苑竖起手来,道:“无妨,今日便由诸位商讨,若将来有需要,可能会让沈尚书前来,或者由吏部和兵部中人代劳。诸位请坐,开始议论吧。”
杨廷和多少有些不甘心,望着谢迁,似在等谢迁表态说这会议不合理法。
不过谢迁却神色淡然,先一步坐下,一语不发。
张苑本想往主位落坐,但见已被张懋和谢迁占据,他也没脸靠前,只是悻悻然找了张椅子在一侧坐下,再道:“诸位大人,这里是地方上几份呈奏,有从内阁递上来的,还有前线将领的密奏,诸位看过后给点意见吧。”
在场很多人好奇地打量张苑拿出来的奏本,对于内阁转呈的公文他们没多少好奇心,在意的是所谓的密奏写了什么。
照理说大明所有上奏都要通过通政司,但涉及军情上报,朝廷有严格的保密机制,会出现战时上呈密奏的情况,并非是正德朝首创,不过这次上密奏的却都是朱厚照身边亲信,在外领兵并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军情的其实只有许泰和江彬而已,连马中锡都不会走这条途径。
张苑将几分奏疏拿过去,放在桌子上,先逐一看过,再传递给身边人,每人阅读的时间不长,只能粗略了解内容。
等一圈传递下来,后续人还没看完,张苑已迫不及待道:“诸位大人想必看到了,地方平叛并不那么顺利,这还只是对付京畿周边的叛军,中原之地的叛匪数量有数十万之众,若任其发展,将来兵马数量多达上百万都说不准。”
谢迁没作声,杨廷和先开口了:“之前朝廷已接连派出几路人马,加上地方卫所,总数数十万之巨,难道还要朝廷另行派兵?”
杨廷和接连两次出来代表文官说话,让张苑心生戒备,暗忖:“谢老头自己不表态,让杨介夫出来说话是何用意?”
杨廷和说完后直接瞪着张苑,似在诘问。
张懋却主动接过话茬,微笑着说道:“介夫问得不对,有乱就要平,不管出动多少人马,能及早平乱才是重点。何况陛下是让咱们商议,而非说要直接调兵……群策群力,谁有想法直接说便可。”
“对。”旁边有人应声,附和的基本都是夏儒和张子麟这样本身政治上没有倾向的中立派。
至于旁人,就连平时跟谢迁走得近的杨一清都没多发话。
张苑道:“张老公爷说得极是,陛下让诸位商议,有何想法尽管畅所欲言便可,陛下没来,平时可能会顶撞的话,现在不需多避讳,不过由于最后要上奏陛下御览,所以诸位还是要多思量,尽量做到不跟陛下的想法冲突。咱家这是替诸位大人着想,可别怪咱家多嘴多舌。”
张苑表现得很和善,好像在帮在场大臣,但有心人都知道,在沈溪不来的情况下,主要矛盾便是内阁跟司礼监产生,也就是说真正的矛盾焦点在谢迁和张苑身上。
张苑发言后,在场人面面相觑,都在等其他人出来说话,不过就连之前发声的杨廷和也不言语,好像在等一个有份量的人接茬。
张懋像个老狐狸一样笑而不语,目光落定在谢迁身上。
“咳咳。”
谢迁清了清嗓子,终于开口,声音不急不慢,“这中原之乱,从前年冬天便开始,胡重器带兵暂时平息,却因朝廷出兵西北令其做大,如今派出数路人马,看起来控制局势,但平叛大军只能守住外围,无法伤叛军根本,反倒是叛军在齐鲁和南直隶发展壮大,有北上和南下等数支主力……”
谢迁的话,基本是在场人能看到的,不过是做出总结。
张苑见谢迁开口,毫不客气,直接质问:“那谢大人觉得当如何平叛?是靠地方人马,还是继续调京畿守备兵马南下?又或者从边军调兵?”
谢迁道:“老夫的意见从开始就没变过,要平叛,便以最懂兵的沈之厚领兵,至于要调哪里的人马……由他自己来定。他愿领兵,老夫对出兵细节绝不干涉!”
谢迁把话撂下,也算是对周围的人表明态度。
在场多数人都知道谢迁一直以来希望沈溪出京城以避开朝中上下对其非议,似乎觉得谢迁的话没有新意,只有杨廷和等极少数人才知道,其实谢迁在关于是否调沈溪出征的问题上也经历过心态上的反复。
杨廷和忍不住打量谢迁,似对谢迁的态度变化有所不解。
张苑没发话,脸色不太好看。
张懋叹息道:“于乔,你的心思谁都能理解,让之厚去,总归是最妥善的方法,不过之前几年他长期在外领兵,好不容易回京城清静几日,便又让他披挂上阵,是否对他有所不公?”
张懋的话,听起来是在为沈溪叫屈,但明眼人却可以感觉出,他说的近乎就是废话,他自己的意见根本未曾清晰表达出来。
谢迁道:“为朝廷做事,义不容辞,换作你我也一样,不是说朝廷非要用谁,他领兵在外跟如今这般装病不出,有何区别?”
此话之直白,令在场人等都不太适应。
尽管很多人知沈溪并非是真病,但此话被谢迁当着众多人的面说出来,完全不给沈溪颜面,也让在场人觉得,谢迁这是有意针对沈溪,要把文官内部矛盾激化,反而会便宜张苑或江彬之流。
“那此事可再商议……”
张懋又说了一句没营养的话,说是商议,其实就是暂时不表态,或者在跟皇帝的提议中也不要列上。
张苑却笑了笑:“为何要从长计议?干脆早些定下,谢大人是觉得沈大人出征是当前最好方略,此非咱家曲解,是吧?”
他脸上的笑容似在跟在场人表明他有什么阴谋诡计,很多人心里打怵,觉得张苑是利用谢迁来对付沈溪。
一些人心想:“沈之厚在朝,对那些有野心之人到底是一种震慑,张苑一早就想仿效刘瑾成为朝中只手遮天的人物,这样的人怎容得下沈之厚?倒是谢于乔跟沈之厚不对付,实在没必要,你谢于乔就算再专横,到底不是要找接班人?”
谢迁听出张苑话语中有利用他的意思,依然很坚持:“若此事成行,自然再好不过。”
杨廷和出面道:“谢老,此事是否容后再议?”
本来杨廷和完全站在支持让沈溪出兵的立场上,但现在当众商议此事,又觉得张苑背后隐藏有阴谋,杨廷和便觉得谢迁可能是被张苑挑唆,便直接提醒,大概是让谢迁冷静下来再做详细商议,而非急切间做出决定。
张苑笑道:“杨大学士这是作何?你莫非是要替谢阁老做主?”
杨廷和怒气冲冲地瞪了张苑一眼,却没发作,谢迁则神色淡然,一抬手道:“老夫的意见便是如此,既要将会议结果告知陛下,这个建议可以记录下来,谁有意见的话请直说,或是直接上奏陛下知悉。”
……
……
沈溪人在府宅内,也得知了宫里正在进行一场关系中原战场的会议。
这场会议虽然他非主导人,却因会议的形式乃是他之前跟朱厚照提过的,明白朱厚照不想理会朝事,又对谢迁和张苑等人不放心,所以干脆自己不出面,让大臣自行商讨,最后再结果汇总到他那里去,算是一种“创新”。
此时沈府,沈溪正在接见一位宾客,或者说是他的老朋友,苏通。
苏通这次是主动来访,本以为见不到沈溪,却直接见到沈溪本人,苏通来见沈溪的一个目的,是有关皇帝接下来的安排,朱厚照想让苏通和郑谦随军出征,却并没说要跟谁一起出征。
“……沈大人,听陛下之意,是要再派出人马,在下跟郑兄到底没有行军作战的经验,只能先打探此事缘由,或者是否有机会推搪?”
苏通很为难,他只是举人出身,此番安排到兵部当差,就是朱厚照给他二人提供的便利,让他们可以跟着沈溪做事,累积资历,至于这次皇帝有意让他二人出征,他们自己没琢磨清楚,沈溪却知道,这是朱厚照想重点栽培苏通和郑谦的征兆。
皇帝要栽培亲信,之前已派出江彬和许泰等人,现在又将苏通和郑谦送出京师,大概意思其实已很明显,就是让他二人在平叛中获得功劳,回来后委以重任。
沈溪道:“若是你跟郑兄随我一起出征呢?”
“啊?”
苏通惊讶了一下,问道,“沈大人没开玩笑吧?您现在……若是能跟随沈大人您一起出征固然是好,但就怕太过勉强。其实在下来找您,也并非是……唉,真不知该如何说起。”
苏通生怕沈溪误会他是来当皇帝的说客,鼓动沈溪出征,所以想为自己解释,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
沈溪却显得无所谓,道:“其实在下有意跟陛下请奏出兵,中原叛乱已经超出之前的预估,若再不及时平乱,会极大地影响民生。”
苏通道:“若沈大人要出征的话,在下跟郑兄倒是愿意在帐前效犬马之劳。”
沈溪点了点头,道:“如此一来,苏兄也就不用多担心,回去后做一些准备便可……出征可能要延后几日,陛下跟舍妹的婚事即将完成,而我也会在这一两日上书陛下。”
“好,好。”
苏通终于释怀,虽然他并不想随军出征,不过想到是跟着此前从无败绩的沈溪出去,心中到底安定下来。
跟着旁人是否得到军功难说,跟着沈溪近乎就是去白捡便宜的,连不可一世的鞑靼人都不是沈溪的对手,还担心一群毛贼会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
沈溪再道:“准备最好充分一些,苏兄你最好养精蓄锐几日,若有机会面圣的话,也跟陛下多提点几句,便说我非因为其他原因而出兵,只不过是忠君体国,为大明效死命!”
……
……
宫中会议还在进行。
在有了谢迁的态度后,剩下的事只是走过场,所有调兵方略都不及让沈溪带兵实在,这道理所有人都明白。
但这话怎么跟皇帝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难题,现在问题似乎解决了,皇帝给了机会让臣子商议,话由首辅大臣开口,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很有可能会顺着首辅的话跟皇帝说,如此便解开谁去进言的难题。
有关沈溪领兵是否最优方案,在朝中多有议论,至少有一点在场的文臣武将知道,那就是让沈溪领兵总归不是坏事,既能解决文臣内部的纠纷,又能给地方平乱将士带去鼓励,让流寇心惊胆寒……
会议差不多快结束时,张苑做总结道:“……陛下如今对平乱之事非常看重,之前虽有坚持,到如今都可权宜变通,若是诸位觉得有些话会唐突陛下而不便说,那就是不忠不孝!”
这话大概意思,还让在场人等提出更多进言,大有转告进言之意。
不过除了谢迁外,其他人还没谁愿意跟皇帝的意愿顶着来,张苑的话没得到更多反馈。
张苑多少有些不悦,道:“诸位既然没有更多的话对陛下说,那咱家便进言两句,西北调兵刻不容缓,此番不但要从宣大一线调拨,连偏关,甚至更远的三边之地,也会调拨人马,陛下要以举朝之兵马平乱,已经让那些贼人安稳过了个年,可不能让他们再过一年!”
杨廷和点头道:“既然朝廷决心平乱,总不会再经一年之久。”
张苑道:“谁不希望能早些将叛乱扫除?但也要看领军平乱之人是否有本事……陆侍郎的确是人中翘楚,不过在沈大人面前还是相形见绌,咱家此番在诸位大人这里没得到太多的建议,倒是记住谢阁老那句只能让沈大人出兵的话……”
说话间,张苑又在看谢迁,按照在场一些人的理解,张苑是怕谢迁回头不认账,说这话不是他说的。
谢迁清了清嗓子:“老夫衷心希望之厚领兵前去平叛,如此也算是对大明最好的交待,他入朝以来,做事的确鲁莽了些,但行军布阵从未犯错,如今中原平乱的领兵者中,有几位还是他举荐的,这些人没法做到尽快平息叛乱,他自己不出马接手这烂摊子,又能找谁?”
张苑笑道:“也是,也是,兵部尚书行调兵事,甚至危难之时亲自领兵,总归说得过去。诸位没意见吧?”
在场之人这才明白,张苑兜兜转转的目的,还是要让在场人等同意谢迁的观点,很可能是张苑觉得光靠谢迁一人的进言不起作用,就算皇帝也有意要改变之前的策略让沈溪出兵,但念及跟谢迁的矛盾,仍旧会断然拒绝。
但若是参加会议的人联名上奏,那成事的概率就会大增。
在场多数都是文官,他们对于行伍之事本就不了解,就算是对兵马调动布局等了如指掌的张懋和朱晖,真正亲历战场的机会也少得可怜,毕竟理论跟实践差距很大。
张苑道:“既然诸位没问题的话,那就联名吧。”
张苑还是把最终目的说了出来。
听到这话文武重臣基本上没什么太多惊讶的表示,有关沈溪出兵的问题从年前便在议论,到此时好像终于要有一个结果,至于是否由皇帝主导已无所谓,由张苑出面其实意义差不多,张苑代表的始终是皇帝的意志。
众大臣联名,最后皇帝再做一些象征性的拒绝和拉锯,很快事情便会定下来。
杨廷和似乎也明白什么,心想:“之前谢老已有改变想法,让沈之厚不再领兵出征,如今态度改变,大概与陛下授意有关,若谢老不出来发话,光靠张苑和在场大臣,怕也是无济于事。”
他望着谢迁,当发现谢迁脸上满是阴霾时,更加确定了心中的想法。
随着众人开始起草上疏,再由谢迁带头署名,之后众人都将自己的名字签上去,就算有人不情愿,也不得不从众。
张苑不需要联名,在旁看着,脸上满是得意之色,道:“诸位大人,咱家把丑话说在前面,若有意见最好现在提出来,还可以再行商讨,如果联名上奏后再说这并非你本意,那可就是欺君罔上,到时咱家也不会向着诸位。”
这话更像是在威胁!
谢迁不惧,但始终很多人还是很忌惮的,在大明,一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地位也非寻常部堂可比。
如果人人都有沈溪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好说,关键是正德朝,大部分臣子很难见到皇帝一面,而张苑则可代天子朱批,更有面圣权限,若是张苑能将进谏皇帝的言路堵死,就是第二个刘瑾,至于刘瑾在全盛时有多嚣张,在场之人都有深刻的体会。
谢迁平时脾气很急,但在被张苑说话威胁时却只字不言,等他署名之后便坐在那闭着眼,好像是在闭目养神,他不说话也就代表文官不会跟张苑直接起冲突,至于五军都督府中人也都是识相的,四个人中领头的张懋就是老狐狸,至于崔元和夏儒则是靠裙带关系上位自也不会多提,而朱晖看起来是实干派的,但其实更无主见。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bqjie.com/xs/15/15289/107568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ji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