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有黑哨
推荐阅读:民间禁忌怪谈、我一无敌老祖,你挖我出来搞笑?、女神带娃上门,觉醒奶爸系统!、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快穿:一见钟情、炼神鼎、开局签道大帝修为、无限轮回,我用刀斩破诸天万界、被判无妻徒刑,傅总拿着孕检单哭疯、追妻失败后,傅总他想父凭子贵、
《五经章句》,宋忠所撰《世本》四卷、《扬子法言注》、《扬子太玄经注》都已经成为朝廷典藏室里的文宝。
其所注解的周易已经通过雕版印刷刊行出去,据说刊印了五千本。
俨然是当今存世量最大的周易典籍,乃至于是五经中存世量最大的。
《尚书》有三:欧阳、大、小夏侯氏,因为弘农杨氏的战前投敌,皇帝显然已经内定了欧阳尚书。
如今该部尚书也在进行雕版印刷,准备下发各地郡学县学,流传天下。
《春秋》《尚书》都已经定下来了,《周易》问题也不大,那么《诗经》……
等等……杜微忽然一愣。
自己怎么就已经假定皇帝会取胜,直接开始构想学术界以后的格局了呢?
这明明是要断大量士人的政治利益的事情,这是在捅马蜂窝。
为何自己的潜意识会接受其会成功的结局,刚才心中竟然没有怀疑。
当年的罢黜百家,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和如今皇帝要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
剩者为王,剩下的做大做强,被淘汰的失去所有。
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内部派系林立到十四家家法,到现在只留五部圣人法其他的通通罢黜。
历来伴随少部分学说的繁荣,都是以大量的尸体为营养。
学术交流的表面下,都是是绝门绝户的事。
在这样的过程中有多少派别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天下的士大夫们对此都是很清楚的。
自古以来只有那些强势的帝王,才有足够的威望和权力对国家学术思想进行一次重组。
就像选妃一样,皇帝需要挑选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造世人思想的学术宗派,应合统治需要。
当没有理想的学术派别的时候,皇帝则会选择一个相近的,然后下手进行一番改造。
平常的时候,学术界严丝合缝,除非出现大的问题,一般不会给当权君王钻空子的机会。
但是天下大乱后,显然这个空子一直存在,维持这套体系的东汉王朝灭亡。
季汉崛起于西南,几乎是从废墟上重新起高楼。
而恰好新兴王朝实力强悍,皇帝又恰好想要重新构造应合自己统治的思想,可谓是水到渠成。
先前都是猜测,如今变成现实,转折点是一份奏疏。
具体时间则是十二月望日的朝会,本来这次朝会之后,各大官署大部分官吏就要进入假期了。
刘禅很重视任何形式的朝会,他是个勤政的皇帝,也要求臣僚们积极考勤。
加上中央集权加强,许多政务归于中央。
因此季汉朝廷较之两汉都显得匆匆忙忙的,大家手头的事务总是处理不完的样子。
朝会作为中国古代国家君主与臣民、中央与地方的会晤、决策和礼仪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权运作的重要组成。
它源于原始社会议事会议,经夏商周的发展,在秦汉得到进一步完善。
如果说秦朝是创造了?个框架的话,汉朝就是把散了的框架架好后再打?遍地基,并且把楼盖好。
其中皇帝权力施行最畅通的当属廷议制度。
当然,皇帝能通过这个方式行使权力,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对朝局拥有绝对把控力。
通过正常的朝堂议政也能推行自己的决议,只是嫌那种方式效率太低。
因而选择将关键人物拉来开个小会做决定,这样省事高效。
两汉时期,汉武帝算是将朝会制度中“廷议”发挥到极致的一位人物。
廷议聚集了帝国最关键部门的领导级政治人物,在朝廷决策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封建王朝的一些重大决策就是在廷议中完成的,在明朝内阁出现之前一直如此。
季汉属于是兼而有之的状态。
一般的事项走内阁,完全按照刘禅的意志施行即可。
只有一些重大的事项,比如涉及到刺史级别的人事任免,则需要组织廷议或者朝会来决定了。
廷议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召开,算是皇帝给自己加了一层保险。
廷议是对国家的重大问题进行非正式的讨论,若是结果符合皇帝的预期,其做出的决定便是正式的官方决议。
如果廷议结果不令皇帝满意,皇帝可以宣布结果无效,然后举办朝会再议。
廷议的参加者除了宰相、御史大夫等重要大臣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跟所谈论事项相关的大臣。
至于后一类人员,谁能参与则完全取决于皇帝,当然前面的一类大臣皇帝也可以用自己的威望强行排除某人在外。
除“庭议”之外的朝议制度,大汉的朝会形式还分为:常朝、内朝、大朝会。
如果廷议属于常委会,那么常朝是汉代最基本的中央决策性会议,属于全会性质。
皇帝会召集大臣召开决策性会议,史书称之为“召公卿议”、“召群臣议”。
与会人员包括公卿,以及朝中二千石到六百石的朝官。
除了在京官员外,在京入朝述职的地方官也得参加。
皇帝有很大的决断权,但是群臣百官的话语权也很大。
所以朝会上不是皇帝的一言堂,并不是只根据自己喜好一意孤行的对议事做出决定。
所以这次杜微上奏的‘请廊清圣人之言,还五经真谛,以正视听……’的奏疏引起很大的轰动。
朝廷里的大多数官员们被这平地惊雷的言论,顿时给震的七荤八素。
所有人都知道,杜微不可能敢自己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毕竟他以前并没有表现出太强烈的政绩欲望。
肯定是皇帝的意思,但现在不是皇帝亲自下场。
他让杜微出面打擂台,自己则装成裁判的样子,在背后拉偏架。
大汉蹴鞠火爆,熟悉它的都知道蹴鞠比赛中,黑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最终的胜负。
不少人想要指责皇帝黑哨,但是不敢,毕竟皇帝没主动站出来,诽谤君上是大罪。
但杜大夫不一样了,于是当即就有人以圣人言论训斥杜微的,乃至于破口大骂之。
光武帝复立十四博士的时候,场面是多么惨烈你又不是不知道。
武将打架还讲究点到为止,文臣干仗那可都是下死手啊。
www.bq46.cc。m.bq46.cc
其所注解的周易已经通过雕版印刷刊行出去,据说刊印了五千本。
俨然是当今存世量最大的周易典籍,乃至于是五经中存世量最大的。
《尚书》有三:欧阳、大、小夏侯氏,因为弘农杨氏的战前投敌,皇帝显然已经内定了欧阳尚书。
如今该部尚书也在进行雕版印刷,准备下发各地郡学县学,流传天下。
《春秋》《尚书》都已经定下来了,《周易》问题也不大,那么《诗经》……
等等……杜微忽然一愣。
自己怎么就已经假定皇帝会取胜,直接开始构想学术界以后的格局了呢?
这明明是要断大量士人的政治利益的事情,这是在捅马蜂窝。
为何自己的潜意识会接受其会成功的结局,刚才心中竟然没有怀疑。
当年的罢黜百家,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和如今皇帝要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
剩者为王,剩下的做大做强,被淘汰的失去所有。
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内部派系林立到十四家家法,到现在只留五部圣人法其他的通通罢黜。
历来伴随少部分学说的繁荣,都是以大量的尸体为营养。
学术交流的表面下,都是是绝门绝户的事。
在这样的过程中有多少派别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天下的士大夫们对此都是很清楚的。
自古以来只有那些强势的帝王,才有足够的威望和权力对国家学术思想进行一次重组。
就像选妃一样,皇帝需要挑选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造世人思想的学术宗派,应合统治需要。
当没有理想的学术派别的时候,皇帝则会选择一个相近的,然后下手进行一番改造。
平常的时候,学术界严丝合缝,除非出现大的问题,一般不会给当权君王钻空子的机会。
但是天下大乱后,显然这个空子一直存在,维持这套体系的东汉王朝灭亡。
季汉崛起于西南,几乎是从废墟上重新起高楼。
而恰好新兴王朝实力强悍,皇帝又恰好想要重新构造应合自己统治的思想,可谓是水到渠成。
先前都是猜测,如今变成现实,转折点是一份奏疏。
具体时间则是十二月望日的朝会,本来这次朝会之后,各大官署大部分官吏就要进入假期了。
刘禅很重视任何形式的朝会,他是个勤政的皇帝,也要求臣僚们积极考勤。
加上中央集权加强,许多政务归于中央。
因此季汉朝廷较之两汉都显得匆匆忙忙的,大家手头的事务总是处理不完的样子。
朝会作为中国古代国家君主与臣民、中央与地方的会晤、决策和礼仪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权运作的重要组成。
它源于原始社会议事会议,经夏商周的发展,在秦汉得到进一步完善。
如果说秦朝是创造了?个框架的话,汉朝就是把散了的框架架好后再打?遍地基,并且把楼盖好。
其中皇帝权力施行最畅通的当属廷议制度。
当然,皇帝能通过这个方式行使权力,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对朝局拥有绝对把控力。
通过正常的朝堂议政也能推行自己的决议,只是嫌那种方式效率太低。
因而选择将关键人物拉来开个小会做决定,这样省事高效。
两汉时期,汉武帝算是将朝会制度中“廷议”发挥到极致的一位人物。
廷议聚集了帝国最关键部门的领导级政治人物,在朝廷决策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封建王朝的一些重大决策就是在廷议中完成的,在明朝内阁出现之前一直如此。
季汉属于是兼而有之的状态。
一般的事项走内阁,完全按照刘禅的意志施行即可。
只有一些重大的事项,比如涉及到刺史级别的人事任免,则需要组织廷议或者朝会来决定了。
廷议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召开,算是皇帝给自己加了一层保险。
廷议是对国家的重大问题进行非正式的讨论,若是结果符合皇帝的预期,其做出的决定便是正式的官方决议。
如果廷议结果不令皇帝满意,皇帝可以宣布结果无效,然后举办朝会再议。
廷议的参加者除了宰相、御史大夫等重要大臣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跟所谈论事项相关的大臣。
至于后一类人员,谁能参与则完全取决于皇帝,当然前面的一类大臣皇帝也可以用自己的威望强行排除某人在外。
除“庭议”之外的朝议制度,大汉的朝会形式还分为:常朝、内朝、大朝会。
如果廷议属于常委会,那么常朝是汉代最基本的中央决策性会议,属于全会性质。
皇帝会召集大臣召开决策性会议,史书称之为“召公卿议”、“召群臣议”。
与会人员包括公卿,以及朝中二千石到六百石的朝官。
除了在京官员外,在京入朝述职的地方官也得参加。
皇帝有很大的决断权,但是群臣百官的话语权也很大。
所以朝会上不是皇帝的一言堂,并不是只根据自己喜好一意孤行的对议事做出决定。
所以这次杜微上奏的‘请廊清圣人之言,还五经真谛,以正视听……’的奏疏引起很大的轰动。
朝廷里的大多数官员们被这平地惊雷的言论,顿时给震的七荤八素。
所有人都知道,杜微不可能敢自己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毕竟他以前并没有表现出太强烈的政绩欲望。
肯定是皇帝的意思,但现在不是皇帝亲自下场。
他让杜微出面打擂台,自己则装成裁判的样子,在背后拉偏架。
大汉蹴鞠火爆,熟悉它的都知道蹴鞠比赛中,黑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最终的胜负。
不少人想要指责皇帝黑哨,但是不敢,毕竟皇帝没主动站出来,诽谤君上是大罪。
但杜大夫不一样了,于是当即就有人以圣人言论训斥杜微的,乃至于破口大骂之。
光武帝复立十四博士的时候,场面是多么惨烈你又不是不知道。
武将打架还讲究点到为止,文臣干仗那可都是下死手啊。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bqjie.com/xs/15/15393/108511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ji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