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步步推进
推荐阅读:官道危途、山野村色、丹娘、垂涎、鉴宝金瞳、被赶出娘家当天,我和首富闪婚了、从女子监狱走出的修仙者、开局镇杀女帝我举世皆敌、超品全能神医、月悬烟江、
要说,北京的气候并不让人愉快,春天时,漫天的风沙吹个不停,冷飕飕的,人的耳朵里、脖子里,甚至灶台上、铁锅里,全部灌满了沙子,让人苦不堪言;夏天时,北京奇热无比,丝毫不亚于闷热的湖广;冬天时,北京又奇冷无比,若无要事,甚少见到出门的人。
唯有秋天,风和日丽,不热也不冷,非常适宜。
然而,崇祯十一年的秋天,显得有点诡异。先是杨嗣昌一连月余不曾露头,也不知他在捣弄什么事,正当官员们准备就杨嗣昌怠政上弹章时,京师里忽然增设了四家源丰钱庄的分号。
官员们当然知道源丰钱庄乃晋商范永斗所开,他们一时议论纷纷:一家分号就够了,为何还要开四家?难道京师的钱这么好挣?
正当他们疑疑惑惑时,朝廷突然发生了巨变,朱由检突然同意户部尚书程国祥的辞呈,马上任命陈奇瑜为户部尚书。
朝官们瞠目结舌,不知朱由检发了什么疯,要让陈奇瑜代替程国祥掌握帝国财计。
虽然疑惑,但还不至于激烈反对。毕竟,皇上虽没有直接任命阁臣的权力,但各部尚书的任命权还是紧紧抓在手中的。朝官们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拿着陈奇瑜当年招抚失据的往事加以反对,也没有惊起什么风浪。
更何况,在他们心目中,陈奇瑜确实是个识趣的人,因为他一上台,就马上宣布,九月十五按时发放俸禄,而且还补足以前所有的拖欠款项。
此令一经公布,朝廷中充满了溢美之辞,甚至送给陈奇瑜“大明财相”的美称。
到了九月十五,官员们兴冲冲地领到了他们的俸禄: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张!
官员们一下子傻了眼,一些性急的,开始破口大骂?
??“狗日的陈奇瑜,居然拿着一张张废纸来糊弄我们?耻辱!耻辱!”
愤怒的官员们差点掀翻了桌子,正闹得不可开交时,发放俸禄的小吏大声呼叫:“这不是废纸,叫银票,与金票是同样的玩意儿。若是各位不愿意持有银票,可至源丰钱庄兑换成同等面额的大圆!”
大部分官员根本不信,正待闹下去,哪想到一些早已听到风声的穷官捏着银票就往外冲,直奔向源丰钱庄。
准备闹事的官员们转念一想,觉得先去兑换试试看,若不能兑换,再来寻陈奇瑜的晦气。
于是,绝大多数官员纷纷涌向源丰钱庄。在路上,他们赫然发现,大街上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人马,手提着铜锣,正在大声叫嚣:“银票可用来交税,可用来购买货物,任何人不得拒收,否则,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投入大牢……”
当这些官员奔至源丰钱庄时,又发现,门口居然站着几个伙计,正手持着银票大声讲解,对银票进行宣传。小說中文網
京城里的金票已经非常普遍,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非常容易知道银票是什么玩意。不过,他们并不在乎银票是何人弄出,背后蕴含着什么。
他们唯一在乎的是,银票能不能在源丰钱庄兑换出大圆!
让官员们大松了一口气的是,源丰钱庄来者不拒,只要想兑换,皆爽爽快快地兑换成大圆和铜钱。
九月十五的一天,京城就在这样的喧闹中度过。到了晚上,源丰钱庄的伙计们经过紧张的核帐,将最终的数据交到了杨嗣昌手中。
杨嗣昌接过数据一看,笑道:“总计发出三万五千六百二十圆银票,兑换三万四千五百一十圆,只有区区一千零一十圆尚未兑换!”
范永斗抚摸着额头,长舒了口气,道:“开局不错,我还以为银票都会全数回收呢!”
杨嗣昌眼睛里闪耀着光芒,说道:“时间时间还长着呢,却看明日如何……”
第二日一早,宫门刚打开,通政司送奏章的小吏、出宫采买的太监犹如泾渭分明的两道洪流,各行各道,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当奏章摆在朱由检的案台上,朱由检一看,全是痛骂杨嗣昌和陈奇瑜的奏章。有的痛斥陈奇瑜多此一举,劳民伤财,有的痛斥杨嗣昌独断专行,如此重要的、涉及国计民生的钱钞发行,居然不经朝议,让天下人措手不及……
朱由检将劾章全部留中,来了个不理不睬。
与此同时,采买的太监手捏着银票,奔赴早已熟识的店铺,购买宫内所需之物。他们付款时,无一例外地掏出了银票。商家们有心拒绝,但在如狼似虎的太监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接受了银票。
待采买太监离开,绝大多数商家立即命令伙计至源丰钱庄,将手头的银票兑换成大圆。有的甚至将银票兑换成大圆后,又至邦泰钱庄兑换成金票或者票据。
这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邦泰钱庄的金票和票据已经运行多年,根深蒂固地植入了百姓的心中,其信誉非源丰钱庄的票据或朝廷银票所能比。
还有一些阴毒的商家,拿着银票至竞争对手处采买货物,准备待竞争对手拒绝后,马上前往官府举报,算计对手。
做生意的,哪有不精明的,马上识破了对手的诡计,爽爽快快地接受银票,然后马上至钱庄兑换。
如此几日,形形色色的人围绕着银票,上演着各类故事,虽然有点纷纷乱乱,但京城百姓好歹知晓:市面上出现了朝廷发行的银票,可以在源丰钱庄兑换成真金实银的大圆。
杨嗣昌的突然袭击,打了朝官一个措手不及,避开了繁杂的讨论环节,甚至还有可能瞒过了荆州的耳目,强行推动了钱钞的发行。
而且,杨嗣昌、陈奇瑜的施政水平非同一般,在范永斗和李多义等行家里手的帮助下,先在京城试点,几乎没有起任何风浪,就让京城百姓接受了银票的存在。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得上初战告捷!
杨嗣昌征求范永斗、李多义的意见后,正准备依托源丰钱庄,将用银票发放俸禄及宫廷采购推广至山东、北直隶和山西三省时,范永斗突然汇报:至源丰钱庄将大圆兑换成银票的人越来越多,短短三日内,银票发行量居然超过两百万圆,离今年发行量目标二百五十万圆仅仅只差几十万!
杨嗣昌大惊失色,立即将怀疑目标指向了林纯鸿;“难道是林纯鸿捣鬼?”
陈奇瑜和李多义也是这个看法。李多义本来就有点信心不足,想到此节后,脸色灰败,叹息道:“若是林纯鸿出手,前景堪忧!”
范永斗眉头皱成了川字,沉思半晌,方说道:“若真是林纯鸿捣鬼,他兑换这么多银票干什么?对我们有影响吗?”
李多义撇嘴道:“这还不简单?他拼命兑换银票,是想诱使我们降低本金率,增发银票,待增发到一定程度,他突然令人挤兑,我们拿不出这么多真金实银,银票岂不是被搞臭了?”
范永斗舒了口气,慨然道:“关键点就在于诱使我们降低本金率!只要我们守住八成,林纯鸿就是兑换再多,又能奈我何?”
范永斗点透了关键点,杨嗣昌和陈奇瑜频频点头,道:“此言有理。只要我们不急于求成,任何人都拿我们没办法!”
李多义道:“我们能想得到,林纯鸿发行金票多年,如何想不到这点?难道他有别的用意?”
范永斗缓缓道:“有没有别的用意,我不知道。还请诸位大人稍安勿躁,容我调查一下兑换者的身份及银票的流向再说!”
范永斗老成持重,得到了杨嗣昌和陈奇瑜的赞同。范永斗遂集中精兵强将,调查银票的流向,这一调查,方才发现,兑换银票者压根与林纯鸿没有任何关系,纯属民间自发。
之所以兑换者如此多,无他,商人投机耳!
商家的头脑总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这帮商家眼睁睁地看着金票流通多年,早已知晓钱钞发行中的弯弯道道。
当他们看到源丰钱庄对银票的兑换来者不拒后,判断朝廷一定有足额的本金,他们立即发现了新的商机:运送大圆!
这个生意他们并不是第一个,杨一仁以前就利用邦泰钱庄做过这号生意,并且因此得到了林纯鸿的赏识。
很简单:北方一直不太安稳,邦泰钱庄的势力并未渗透至北方,源丰钱庄的票据生意覆盖面也不是太广。多方面因素,导致北方的大圆、铜钱运输是件相当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
现在有了银票,又可以在任何一家源丰钱庄进行兑换,这帮商家自然学起了杨一仁,做那几乎稳赚不赔的生意。
了解其中的原因后,杨嗣昌等人喜不自胜,一片欢声笑语。
杨嗣昌又一次强调道:“无论怎么样,今年最多只能发行两百五十万,要守住八成本金率的底线!”
这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陈奇瑜见形势一片大好,若有所思,道:“看来,银票倒是顺应了大明北方的形势。因势利导……现在,我终于明白,林纯鸿为何搞出了这么多新东西,而且还被百姓所认可,原因非常简单,因势利导耳!”
唯有秋天,风和日丽,不热也不冷,非常适宜。
然而,崇祯十一年的秋天,显得有点诡异。先是杨嗣昌一连月余不曾露头,也不知他在捣弄什么事,正当官员们准备就杨嗣昌怠政上弹章时,京师里忽然增设了四家源丰钱庄的分号。
官员们当然知道源丰钱庄乃晋商范永斗所开,他们一时议论纷纷:一家分号就够了,为何还要开四家?难道京师的钱这么好挣?
正当他们疑疑惑惑时,朝廷突然发生了巨变,朱由检突然同意户部尚书程国祥的辞呈,马上任命陈奇瑜为户部尚书。
朝官们瞠目结舌,不知朱由检发了什么疯,要让陈奇瑜代替程国祥掌握帝国财计。
虽然疑惑,但还不至于激烈反对。毕竟,皇上虽没有直接任命阁臣的权力,但各部尚书的任命权还是紧紧抓在手中的。朝官们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拿着陈奇瑜当年招抚失据的往事加以反对,也没有惊起什么风浪。
更何况,在他们心目中,陈奇瑜确实是个识趣的人,因为他一上台,就马上宣布,九月十五按时发放俸禄,而且还补足以前所有的拖欠款项。
此令一经公布,朝廷中充满了溢美之辞,甚至送给陈奇瑜“大明财相”的美称。
到了九月十五,官员们兴冲冲地领到了他们的俸禄: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张!
官员们一下子傻了眼,一些性急的,开始破口大骂?
??“狗日的陈奇瑜,居然拿着一张张废纸来糊弄我们?耻辱!耻辱!”
愤怒的官员们差点掀翻了桌子,正闹得不可开交时,发放俸禄的小吏大声呼叫:“这不是废纸,叫银票,与金票是同样的玩意儿。若是各位不愿意持有银票,可至源丰钱庄兑换成同等面额的大圆!”
大部分官员根本不信,正待闹下去,哪想到一些早已听到风声的穷官捏着银票就往外冲,直奔向源丰钱庄。
准备闹事的官员们转念一想,觉得先去兑换试试看,若不能兑换,再来寻陈奇瑜的晦气。
于是,绝大多数官员纷纷涌向源丰钱庄。在路上,他们赫然发现,大街上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人马,手提着铜锣,正在大声叫嚣:“银票可用来交税,可用来购买货物,任何人不得拒收,否则,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投入大牢……”
当这些官员奔至源丰钱庄时,又发现,门口居然站着几个伙计,正手持着银票大声讲解,对银票进行宣传。小說中文網
京城里的金票已经非常普遍,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非常容易知道银票是什么玩意。不过,他们并不在乎银票是何人弄出,背后蕴含着什么。
他们唯一在乎的是,银票能不能在源丰钱庄兑换出大圆!
让官员们大松了一口气的是,源丰钱庄来者不拒,只要想兑换,皆爽爽快快地兑换成大圆和铜钱。
九月十五的一天,京城就在这样的喧闹中度过。到了晚上,源丰钱庄的伙计们经过紧张的核帐,将最终的数据交到了杨嗣昌手中。
杨嗣昌接过数据一看,笑道:“总计发出三万五千六百二十圆银票,兑换三万四千五百一十圆,只有区区一千零一十圆尚未兑换!”
范永斗抚摸着额头,长舒了口气,道:“开局不错,我还以为银票都会全数回收呢!”
杨嗣昌眼睛里闪耀着光芒,说道:“时间时间还长着呢,却看明日如何……”
第二日一早,宫门刚打开,通政司送奏章的小吏、出宫采买的太监犹如泾渭分明的两道洪流,各行各道,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当奏章摆在朱由检的案台上,朱由检一看,全是痛骂杨嗣昌和陈奇瑜的奏章。有的痛斥陈奇瑜多此一举,劳民伤财,有的痛斥杨嗣昌独断专行,如此重要的、涉及国计民生的钱钞发行,居然不经朝议,让天下人措手不及……
朱由检将劾章全部留中,来了个不理不睬。
与此同时,采买的太监手捏着银票,奔赴早已熟识的店铺,购买宫内所需之物。他们付款时,无一例外地掏出了银票。商家们有心拒绝,但在如狼似虎的太监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接受了银票。
待采买太监离开,绝大多数商家立即命令伙计至源丰钱庄,将手头的银票兑换成大圆。有的甚至将银票兑换成大圆后,又至邦泰钱庄兑换成金票或者票据。
这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邦泰钱庄的金票和票据已经运行多年,根深蒂固地植入了百姓的心中,其信誉非源丰钱庄的票据或朝廷银票所能比。
还有一些阴毒的商家,拿着银票至竞争对手处采买货物,准备待竞争对手拒绝后,马上前往官府举报,算计对手。
做生意的,哪有不精明的,马上识破了对手的诡计,爽爽快快地接受银票,然后马上至钱庄兑换。
如此几日,形形色色的人围绕着银票,上演着各类故事,虽然有点纷纷乱乱,但京城百姓好歹知晓:市面上出现了朝廷发行的银票,可以在源丰钱庄兑换成真金实银的大圆。
杨嗣昌的突然袭击,打了朝官一个措手不及,避开了繁杂的讨论环节,甚至还有可能瞒过了荆州的耳目,强行推动了钱钞的发行。
而且,杨嗣昌、陈奇瑜的施政水平非同一般,在范永斗和李多义等行家里手的帮助下,先在京城试点,几乎没有起任何风浪,就让京城百姓接受了银票的存在。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得上初战告捷!
杨嗣昌征求范永斗、李多义的意见后,正准备依托源丰钱庄,将用银票发放俸禄及宫廷采购推广至山东、北直隶和山西三省时,范永斗突然汇报:至源丰钱庄将大圆兑换成银票的人越来越多,短短三日内,银票发行量居然超过两百万圆,离今年发行量目标二百五十万圆仅仅只差几十万!
杨嗣昌大惊失色,立即将怀疑目标指向了林纯鸿;“难道是林纯鸿捣鬼?”
陈奇瑜和李多义也是这个看法。李多义本来就有点信心不足,想到此节后,脸色灰败,叹息道:“若是林纯鸿出手,前景堪忧!”
范永斗眉头皱成了川字,沉思半晌,方说道:“若真是林纯鸿捣鬼,他兑换这么多银票干什么?对我们有影响吗?”
李多义撇嘴道:“这还不简单?他拼命兑换银票,是想诱使我们降低本金率,增发银票,待增发到一定程度,他突然令人挤兑,我们拿不出这么多真金实银,银票岂不是被搞臭了?”
范永斗舒了口气,慨然道:“关键点就在于诱使我们降低本金率!只要我们守住八成,林纯鸿就是兑换再多,又能奈我何?”
范永斗点透了关键点,杨嗣昌和陈奇瑜频频点头,道:“此言有理。只要我们不急于求成,任何人都拿我们没办法!”
李多义道:“我们能想得到,林纯鸿发行金票多年,如何想不到这点?难道他有别的用意?”
范永斗缓缓道:“有没有别的用意,我不知道。还请诸位大人稍安勿躁,容我调查一下兑换者的身份及银票的流向再说!”
范永斗老成持重,得到了杨嗣昌和陈奇瑜的赞同。范永斗遂集中精兵强将,调查银票的流向,这一调查,方才发现,兑换银票者压根与林纯鸿没有任何关系,纯属民间自发。
之所以兑换者如此多,无他,商人投机耳!
商家的头脑总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这帮商家眼睁睁地看着金票流通多年,早已知晓钱钞发行中的弯弯道道。
当他们看到源丰钱庄对银票的兑换来者不拒后,判断朝廷一定有足额的本金,他们立即发现了新的商机:运送大圆!
这个生意他们并不是第一个,杨一仁以前就利用邦泰钱庄做过这号生意,并且因此得到了林纯鸿的赏识。
很简单:北方一直不太安稳,邦泰钱庄的势力并未渗透至北方,源丰钱庄的票据生意覆盖面也不是太广。多方面因素,导致北方的大圆、铜钱运输是件相当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
现在有了银票,又可以在任何一家源丰钱庄进行兑换,这帮商家自然学起了杨一仁,做那几乎稳赚不赔的生意。
了解其中的原因后,杨嗣昌等人喜不自胜,一片欢声笑语。
杨嗣昌又一次强调道:“无论怎么样,今年最多只能发行两百五十万,要守住八成本金率的底线!”
这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陈奇瑜见形势一片大好,若有所思,道:“看来,银票倒是顺应了大明北方的形势。因势利导……现在,我终于明白,林纯鸿为何搞出了这么多新东西,而且还被百姓所认可,原因非常简单,因势利导耳!”
本文网址:http://www.bqjie.com/xs/17/17610/127938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ji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