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兖州才俊,可知刘备之名
推荐阅读:网游之近战法师、妄与她、最强之军火商人、绝色、上门女婿、乔梁叶心仪全文、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乡村传奇、都市风云、灵飞经、
郑平知晓分寸,并未喧宾夺主的,将平定九县黄巾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br> 既然来见应劭,自然要以刘备的名义,这可是给刘备扬名的好机会!</br> 如今的刘备,虽然在青州有些名望,但在青州之外,知道刘备的人依旧不多。</br> 在恭维应劭的同时,再夸一夸刘备,这会让应劭对刘备产生兴趣。</br> 身为谋士,要善于谋划未来。</br> 郑平着眼的人才,不会仅仅是活跃于汉末但尚未正式出仕的奇才。</br> 如卢植、应劭、孔融这般,本就是朝廷公卿大臣、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又有专攻的,同样是郑平要替刘备拉拢的。</br> 能知兵、能理政、能治边事、能著书立说、又通晓汉官典制,应劭已经具备一个公卿州官的才能。</br> 若不是应劭受到曹嵩之死的牵连、担心会被曹操迁怒而放弃泰山郡,其仕途成就也不至于在袁绍麾下当一个军谋校尉。</br> 将一个有天赋的人才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州郡之才,是需要时间的。</br> 但若是能让一个独当一面的州郡之才,直接效力于刘备,这可比直接培养要有效率得多了。</br> 刘备根基太浅,若是按部就班的发展势力,这青州至少得发展个五六年才能跟袁绍袁术等人较量。</br> 想要立足青州,就必须要出奇制胜。</br> 而郑平的奇,在于对汉末人才的了解。</br> 运营得当,就可以替刘备在短时间内结好已出仕和未出仕的人才,将刘备的名望推到举国皆知。</br> “康成先生的儿子,人如其名啊。”应劭暗暗打量郑平。</br> 郑玄是海内大儒,应劭也曾拜会过。</br> 对于郑玄的次子郑平,应劭了解也不少。</br> 一岁能言,两岁能字,三岁读诗文,五岁论古今,十六岁就学业大成,随后出游各州郡,各郡的名仕多有提及的。</br> 甚至在洛阳求官的时候,应劭还在蔡邕府中听蔡邕夸赞过郑平的琴艺。</br> 但郑平推崇刘备,让应劭颇为惊讶。</br> 身为泰山郡的太守,应劭是听闻过刘备的名声的。</br> 然而这名声更多的来源于平原王刘硕的女婿,而非刘备的德行才名。</br> 世家王族出嫁族中良人,这在各州郡都时常发生,这不会让应劭对刘备有太多的关注。</br> 但郑平的推崇,却让应劭多了好奇之心。</br> 弘雅有信义,能用兵,又能救人之急,这是豪杰英雄才有的品质!</br> “以前未曾听闻刘备这个人,没想到这康成先生的儿子,竟然对刘备如此的推崇。”应劭暗暗思量。</br> 心有好奇之心,应劭的态度自然就认真了不少。</br> 但对于借兵一事,应劭却另有权衡考虑:“刘府君想救北海国,却要借泰山郡的兵,这是在拿泰山郡的兵马去成就刘府君的美名。”</br> “郑郡丞,你凭什么认为,本官会借兵?”</br> 应劭隐藏了喜怒,静静的看向郑平。</br> 就凭几句话就要让泰山兵替一个没什么交情的刘备征战,应劭可没这么豪爽。</br> 急公好义、仁德君子这样的恭维话,听听就好。</br> 要出兵,始终得权衡利弊。</br> 郑平见应劭有了兴趣,微微敛容凝声:“国贼董卓,欺辱天子年少,篡权乱政。又劫持天子和公卿百官入长安,让汉室蒙羞、士民受辱。”</br> “而关东豪杰虽然举兵讨伐,但大抵只是一群追逐虚名之辈。几十万大军止步酸枣,整日里觥筹交错,全无靖难之意,何其可悲!”</br> “然,孔北海当世名儒,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乃人中之龙。”</br> “虽然偏居北海一隅,但也不忘靖难救国大志。聚兵讲武,传檄安民,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谋划救国,大汉尚有如此贤良忠义之士,何其可幸!”</br> “天下之事在皇帝,也在诸位忠臣。”</br> “忠臣有难而不救,岂不是让如董卓一般的篡逆之辈,在那张牙舞爪,嘲讽我汉室已无无忠臣良将?”</br> “刘府君出兵,不求虚名,只求社稷安稳,百姓安乐。”</br> “不论应府君借不借兵马,刘府君皆会前往北海,纵然只有八百人,也要让这天下人都知道。”</br> “论汉家的忠臣良将,必有平原刘备一席之地!”</br> 说完。</br> 郑平起身,向应劭拱手长揖一拜:“应府君既无救难之意,又疑刘府君匡扶社稷之心,在下也不便多留,还得赶去别处借兵。”</br> 转身,挥袖,踏步离去,行云流水,没有半分的迟疑。</br> 刚毅果决的言行,顿时让应劭愣住。</br> 见郑平已经要走出大厅,应劭连忙起身挽留:“郑郡丞且慢,适才只是戏言!”</br> 这若真让郑平就此离去,那应劭见危不救的污名可就得传遍士林了。</br> 应劭已经有些后悔去试探了。</br> 本意只是想进一步试探平原相刘备是否是真的有救孔融的心思,结果郑平却一点含糊都没有,直接就起身告辞了。</br> 郑平眼神微微一凛:“应府君,我等皆食汉禄,当以报国安民为己任,救难大事,岂能戏言?”</br> 应劭面有惭愧之色,连忙致歉道:“郑郡丞息怒,孔北海有难,我身为泰山太守,又岂会见死不救?”</br> “只是这借兵一事,干系重大,不得慎重考虑。”</br> 郑平见应劭态度变化,这才回到了席位。</br> 当说客,要会洞察人心,巧言诈唬,才能掌握主动。</br> “应府君。”郑平微微一拱手:“实不相瞒,在刘府君以迅雷之势扫荡平原九县之前,就已经遣使者去幽州向同窗公孙瓒借兵,以及邀请昔日征讨黄巾的卢尚书来青州助阵。”</br> 应劭吃了一惊:“卢尚书也会来青州?”</br> 郑平点头,语气中多了三分恭敬:“卢尚书海内大儒,士人之望,虽然隐居幽州,但时刻不忘勤王救难的大志。”</br> “刘府君秉承师门大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即便力量微薄,也要信大义于天下,还百姓以太平。卢尚书见门人如此,又岂会不来助阵?”</br> “来见应府君之前,在下又去了趟南城,造访了昔日八骏之首、有悬鱼美称的故太常卿兴祖公后人,羊秘和羊耽公子皆以为,应府君是真正的仁德君子,更是书信一封,让在下转交。”</br>
本文网址:http://www.bqjie.com/xs/8/8379/724528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qji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